培养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人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3/3/10 16:04:00

 

 

 

  本报记者围绕非遗传承人培养采访全国政协委员田静。本报记者 曾 嘉 摄

 

 

 

扫码看视频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去付出艰辛,才能整理出符合这个时代的、让更多人喜欢的实践形式。”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通过视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

 

  田静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期间,就一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上一届任期,我呼吁的通过职业院校来培养学生,是一种社会传承,或者说是基础传承,是金字塔结构中稳定的基座。”田静今年提交的提案则是关注在稳定基座之上培养站在“塔尖”上的非遗传承人。

 

  “如果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技艺继续发扬光大,通过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年轻学员,应该回到成熟的工坊和传习中心,进行系统化的、长时间的、高质量的培训。”与多位非遗传承人的交流,让田静在此方面产生共鸣,“大家对我这次带来的提案都非常关注,希望通过我们的呼吁,更加精准地培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把自己钻研一生的技艺传承下去。”

 

  田静所在的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传习中心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实践。十多年来,传习中心带动1000余名当地青年学习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他们不仅学习了一门手艺,更在当地有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收入。这让他们不用离开自己的家乡就可以就业创业了。”田静介绍。

 

由非遗到乡村,再到整个社会,非遗从业者也在面对着市场经济的规则。“我们今天在创作非遗作品的时候,其实是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但是很多传承人不太具备这方面的意识和法律知识。”田静认为,非遗行业组织应该探索性地提供相关平台,打通知识产权服务非遗发展的“毛细血管”,让更多的代表性传承人能够懂得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心血之作。“未来,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永续传承。”田静说。(本报记者  杨 柳)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