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遗点亮美好生活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3/21 10:43:00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杜美霜经常奔走在基层,每年参加“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多场,用3年时间搜集整理常德花鼓戏剧本109个,出版《常德花鼓戏集成》上下册近200万字。“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非遗传承人,能为人民群众做点什么?如何能更好更广地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经常在心里反复叩问自己。”杜美霜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时如是说。

  事实上,非遗不仅走进了基层,还走进了景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非遗的价值。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在探索非遗活化的新模式、新路径。“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非遗牵手景区的有效途径和可推广模式,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融合发展。鉴于非遗门类繁多,我们需要按照能融则融的原则,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对具备进景区的非遗项目,探索适合其走进旅游景区的不同方式。”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颜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非遗走进基层、走进景区,焕发新的活力,绽放迷人的光彩。

  融入百姓生活

  杜美霜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副主任,多次获得牡丹奖、群星奖等艺术大奖。深耕花鼓戏30年来,杜美霜始终秉承初心,通过艺术惠民,传播传统戏曲文化。同时,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她还进驻当地多个人大代表实践站,助力乡村振兴。

  “有一次在常德的诗墙公园和画墙公园演出,现场观众很多,而且观众对我们的演出赞不绝口,超出我的预料。我当时就想,湖南有这么多特色景区,如果能把我们的传统戏曲文化跟景区相融合,跟观众进行隔空对话,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杜美霜回忆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遗与景区成功牵手,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也越来越多。“我们鼓励对舞台、灯光、音响、舞美等没有特别高要求的传统戏曲等非遗走进景区,在固定演出场所进行定期定点演出。如花鼓戏在诗墙公园和画墙公园演出,还有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在石牛寨等景区定期定点为游客表演皮影戏、平江花灯戏等非遗节目,既推动了非遗传承,也为景区增添了文化特色,更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效果很好。”颜喜说。

  除了让传统戏曲与景区相结合之外,杜美霜还奔走在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季节更替变换,但是杜美霜和演员们一直坚持送戏下乡。

  “很多县一级的地方,剧院设施已经非常老旧了。我们索性就把舞台搭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同时还编排了很多正能量的农村题材的戏曲节目,通过戏曲演出的形式,来引导村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奔小康,而不是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来送小康。”杜美霜欣慰地说道。

  在常德市枫林口村,杜美霜了解到这里是文甲起义的策源地后,迅速收集整理剧本,推出常德丝弦音乐剧《英雄还乡》,剧中角色全部由本村村民出演。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和排练,村民不仅能登上村里舞台为游客演出,还参加了由湖南省常德市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广体局以及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欢乐潇湘·百团百角唱百年”全市文艺院团竞演。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村民们更需要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广阔的农村变为展现戏曲传统文化魅力的舞台,把花鼓戏、丝弦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只有让老百姓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才算是让老百姓真的过上好日子了。”杜美霜坚定地说。

  挖掘非遗资源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等非遗项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推动地方特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除了非遗进景区,更要因地制宜,实地考察,把非遗与当地民风民俗更好地融合。

  湖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都形成了一大批极具浓郁湖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湖南的湘绣、苗绣和传统民族服饰。在非遗牵手景区后,这些传统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也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

  “我们在景区设立各种传统手工艺展示展销点,在怀化市雪峰山雁鹅界景区,专门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立了非遗展示馆,售卖当地特色非遗产品。除了长期固定的非遗展销点,我们还结合一些大型展会或活动,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各类主题宣传活动等,不定期组织集中展示和宣传。” 颜喜说。

  除了在景区设置非遗展示馆,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还进行了更多的探索,把非遗传承人的传习所搬到景区里。“在常德桃花源景区,我们专门打造了非遗传承传习所,既可以展示,也可以售卖,还可以供游客深度体验,成为景区的一个特色景观,深受游客喜爱。我们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播,也同时鼓励广大游客的深度参与,希望通过桃花源景区的试点推行,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颜喜期望道。

  非遗走进基层、走进景区,在激活文化资源的同时,又能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期待更多的非遗走进百姓生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李 伟)


(编辑:田伊慧)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