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频“搁浅”,先看风险再“砸钱”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1/1/19 13:15:00

  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将对不符合要求的半导体项目通报问责。近年来,各地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项目因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引得各方“一哄而上”,但却因为风险评估缺失等原因常以“烂尾”收场,频繁遭遇现实打击。在笔者看来,集成电路等高科技产业作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项目开展前就应做好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用知识产权为重大项目加一道“保险”。


  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核心功能,在于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对重大经济科技活动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评估、评价和审查,针对潜在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依据技术趋势分析预测产业发展方向,为政府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决策参考,对降低产业发展风险、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一些政府投资项目中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不到位,项目上马后往往面临知识产权纠纷;部分科研项目管理中对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重视不够,重复投入、低水平创新现象仍然存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亟需通过知识产权评议解决潜在问题。


  少了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这道关卡,项目很难实现“长跑”。近年来发生的“汉芯骗局”“微硬盘项目搁浅”“苏州恒久上市遭遇专利门”等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环节的重要作用,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然而,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发挥“把关”作用的正面典型为数不多。此前,在江苏南京CIGS柔膜太阳能电池重大投资项目中,江苏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通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对这一投资项目投出反对票,认为项目负责团队缺乏技术背景,在知识产权等方面没有完善的布局,大规模产业化会面临一定知识产权诉讼风险。可以看出,部分地方对知识产权评议工作给予重视,正在将其与经济发展进行融合,努力构建知识产权评议机制。


  事实表明,重大项目要实现“长跑”,得先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这一关。当前,各地应将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纳入到工作体系当中,增强知识产权部门与相关经济部门的良性互动,在项目立项申报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设置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对项目的人才引进、技术背景、创新成果进行审查,将知识产权评议纳入项目全流程管理。只有用好知识产权这把标尺,才能让有“金刚钻”的企业揽到“瓷器活儿”,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时 雨)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