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空竹声“抖”出新生活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1/1/5 16:03:00

  “嗡嗡嗡……”北京通州区玉桥南里文化广场上,几只由竹片做的“葫芦”状玩具,在人们手中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玩具的“细腰”缠绕着线绳,随着人们双手的拽拉抖动,风从玩具的哨孔穿过,发出悦耳的“嗡嗡”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抖空竹代表性传承人张国良介绍,这种玩具因中空的设计和竹子的材质,所以名为“空竹”;又因其响声如钟、造型如葫芦,民间也有“空钟”“响葫芦”等叫法。从明清开始,空竹逐渐成为集市、庙会和节日中人们喜闻乐见的玩具。其中,以北京天桥地区的抖空竹文化最为浓郁,抖空竹所发出的“嗡嗡”声,与鸽哨、吆喝并称为老北京“三响”。


  “祖父张瑞如、父亲张宝金和我都是木匠出身。祖父年轻时,为贴补家用,每逢庙会和节日,就做些空竹到集市上卖。他制作的空竹工艺精良,十分畅销,便逐渐有了‘空竹张’的名气。”从小生活在北京天桥的张国良,不仅传承了父辈的空竹制作技艺,也受到天桥空竹文化的熏陶,自幼年时就对空竹有着深厚的感情。


  “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末,空竹在北京逐渐变得罕见,这种状况让我非常痛心。于是,我决心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空竹制作和传承中。”张国良回忆。


  传承伊始,困难重重。1990年,张国良开始以摆摊试售的方式宣传空竹。虽然当时认识空竹的人已经极少,但张国良并没有心灰意冷,在卖空竹的同时,还积极教大家抖空竹。时间久了,一些熟客会介绍朋友前来买空竹。就这样,“空竹张”的名声又渐渐在他这儿响了起来。


  时光荏苒,张国良全心投入空竹制作和传承工作已30年。在扎实的制作技艺基础上,他不断寻求技艺创新。在张国良的努力下,现在空竹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成为了一种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传统的竹木空竹主要由竹木筒或竹木片制作,但是这种空竹成本低廉、造型简单,还易损坏,不利于其收藏和研究。目前,我们在竹木空竹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用红木、紫檀、虎皮楠木等木材为原料,并对空竹外形进行精密设计,赋予其不同的主题。”张国良认为,提高空竹艺术价值,也是促进空竹文化传播的方式,在空竹制作中加入时代元素,能提高人们的认同感,便于为空竹研究留下资料。


  截至目前,张国良制作的空竹有“象棋”和“海陆空”等数十种主题。其中,以“海陆空”空竹最为精巧。该空竹组件不仅可以作为工艺品欣赏,还能拆卸并进行游戏玩耍。


  “除了提升空竹本身的收藏价值外,我们还在空竹文化的传播上下足了力气,不仅积极参与各种空竹展演活动,还带着空竹走进中小学,传授孩子们抖空竹技巧。”张国良介绍,仅2019年,他就与北京通州20余所学校开展了抖空竹项目合作。


  “随着社会对非遗文化的逐渐重视,空竹文化也得到了良好传播。目前,我个人成立了空竹工作室,办起了空竹博物馆,还带了一批徒弟。”谈起空竹的未来发展,张国良信心满满,“将空竹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甚至让其走出国门,是我今后的目标。”


  采访感言


  采访中,张国良把创作灵感都归功于与广大空竹爱好者交流后所迸发出的“灵感火花”。正如他所言,能让大众都喜欢的东西,才能拥有更加长远的发展。部分源自民间的非遗文化,若能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许能被赋予更多可能。(本报实习记者 姜同天)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