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运营照亮文创远航之路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9/7/16 14:59:00

2019青岛版交会成交额达140余亿元,本土文创产品尤为吸睛


  碧玺国色点缀在耳环、口杯等故宫文创产品上,飞入寻常百姓家;火石划破岛城雾气迷蒙的天空,坠落在《流浪地球》的展区中;大嘴猴人偶摇摆着身子,跳着潮酷的舞步……7月5日至7日,由国家版权局指导、山东省版权局和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会(下称版交会)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大批知名IP文创产品和机构集中亮相,老故事和新形象之间火花四溅,跨界授权花样频出,优秀版权作品不断涌现,版权交易火热,累计成交额达140余亿元,仅在开幕式上,就有8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青岛国际IP授权展是此届版交会最为吸睛的环节之一。授权展现场,不仅有故宫文创、陕西博物馆等耳熟能详的文创机构,另有一批青岛本土文创产品也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驻足欣赏:在青岛市勘测院展区,一幅《水韵姑苏》水墨图悬挂在墙上,当参观者戴上专门的AR眼镜,眼前便会赫然出现苏州的水系脉络地图;即墨花边的展区中,绣工埋首穿针引线,巧夺天工的手绣工艺引来参观者频频赞叹;青岛出版集团搭建的童书插画展台最是童趣盎然;红纺文化的展区中,潮牌酷玩花样百出、琳琅满目。这些创意之作、运营之果无不展示着青岛近年来积累的厚重版权实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青岛本土文创机构对于如何广泛对接国内市场、充分释放文创产品版权价值仍有疑惑,这也是他们参与此届版交会的诉求。青岛市勘测院地图文化创意中心主任工程师刘翔明告诉记者,勘测院牵头投入地图文化创意产业已有10余年,如今已经设计、开发了2000余种地图文创产品,但主要是面向海外和国内城市提供个性化定制,还未铺开大众消费市场。即墨花边、新河草编等一批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也已有足够分量的产品积累,主要走海外出口销售渠道,但在国内还未形成品牌效应,产业链条仍待完善。他们希望能够借助此届版交会对接更多优质的授权合作方,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促进版权资源更好转化。


  正如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在开幕式上所言,进入新时代,转变经济社会增长方式、提质增效将更加依赖各类智慧成果的创造和运用,智慧成果依法享有的产权就是知识产权。当前,我国既要严格保护各类知识产权,更要大力推进创新,使得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得到良好推广和运用。


  在版交会期间举办的“蓝谷IP国际高峰论坛”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版权产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已提升至7.35%,核心版权产业占比4.95%,在推动社会就业、促进外贸进出口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管邓玉华表示,中国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以IP产品为核心的多业态开发和经营能力,如何构建平衡合理的价值交换链条则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更要注重从产品价值到权利价值的转变,可通过许可、授权、融资等方式挖掘更充分的市场价值。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韩大钧同样认为,加强版权保护和推动版权产业发展,特别是创新IP授权模式,对于促进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此次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会正是为了搭建、提供一个推动知识产权运营的高效平台。自2013年起,依托国家版权示范城市和国家级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青岛已连续举办三届区域性国际化版权交易展会。此届版交会在此前基础上,更加注重平台搭建,以平台思维助力企业创新升级,探索并构建服务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独特“青岛模式”,打造一站式版权授权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在版交会筹备期间,即开始大力集聚优质版权资源,深化版权方与被授权方的沟通交流,力图借助IP授权合作及运营推动青岛市本土企业快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青岛版交会正在帮助更多本土文创企业打开市场,青岛文创正要扬帆远航,涌现出一批典型企业。 (李杨芳)


  青岛市勘测院:地图文创别出心裁


  地图文化创意产业正在逐步发展成形。


  在2013年德国举行的第26届国际地图制图大会上,由我国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下称青岛市勘测院)制作的《四方区剪纸地图》一举摘得“专家评审委员会其他地图产品类一等奖”桂冠。这是国际制图届的最高奖项,也是我国首次斩获该奖项。专家委员会给予的评语是:关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制图应用,非常惊奇且精致。


  从剪纸地图、唐卡地图到竹简地图、皮雕地图、蜡染地图,从地图折扇、地图风筝到地图时装、地图挂画、地图拼图……如今,青岛市勘测院已经设计、开发了2000余种地图文创产品,其中50%转化为展品,20%为面向北京、重庆、贵州等30余座城市提供的定制化个性产品,年产值达数百万元。这些创意地图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地图的印象,让地图的文化底蕴以艺术化、生活化的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为我国传统地图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


  地图几乎和人类发展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以文化视野诠释地图,用地图解读文化,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的领域。同时,得益于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重视以及地理信息产业深层次发展需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为促进地理信息深层次应用,应发展地理信息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地图市场,鼓励制作和出版多层次、个性化、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地图产品,培育大众地理信息消费市场。


  青岛市勘测院地图文化创意中心主任李伟告诉记者,“有创新想法并不难,难的是把创意落实成产品。最初在制作剪纸地图时,由于对剪纸工艺并不了解,我们的设计人员兴冲冲拿去加工厂的剪纸地图设计稿,往往剪出来掉得满地都是‘零件’。那时最常用来鼓气的话是:不要怕难,凡是要动脑开发有难度的产品时,就是我们和其他人拉开距离的时候。”近来青岛市勘测院更是重视科技驱动,运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大数据技术等,开发了纸智图系列产品及其云端平台,通过智能设备即可自动识别匹配各种纸质地图,展现出隐藏在地图下的旅游信息、风俗民情、地理状况等大数据信息。其中,代表作品《漫游崂山》纸智图获得了2018年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裴秀奖金奖。


  下一阶段,青岛市勘测院将以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石,以加大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为抓手,逐步深化地图文化产品市场化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构建产业体系。据了解,勘测院与青岛市版权保护协会签署了版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已对200余件地图文创产品及多件软件产品进行了版权登记。此外,勘测院倡导成立了中国地图文化产业联盟,立足于同中国地图出版集团联合打造的地图文化与创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国地图文化节、地图文化高峰论坛等多项大型活动,大大提升了地图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地图文化产品市场化是一项慢活、细活,需要耐心梳理、发展产业链,逐渐形成产业规模效应。未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盟员之间以及与其他专业领域的横向联合,不断推陈出新,让地图文创始终保有新的活力,更多地融入大众生活。”李伟说。


  即墨花边:非遗传承巧寻出路


  刚走进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即墨花边)(下称国华工艺)的生产车间,记者就被围坐成一圈的绣工们吸引了视线。眼见为实,才能体会到即墨花边“抽纱瑰珍”的美誉由来。“我干这一行快30年了,已经属于行当里的快手,但是巴掌大的花边还是需要手工绣一天才能完成,这里边的针法门道可多哩。”杨阿姨是这里的一名老员工,她目不转睛、指尖翻飞,却也能自如应对着记者们的好奇提问。


  即墨花边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余种工艺及80余种针法为一体,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手工技艺的有机结合,在我国即墨地区已延续了几百年的历史,成为即墨人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8年,盛极一时的青岛即墨花边厂因种种原因倒闭后,出身于花边世家的王军怀着对传统工艺的挚爱之情创办了国华工艺,肩负起即墨花边工艺品牌的传承与发展重任。


  即墨花边第5代传承人高尚告诉记者,近年来,即墨花边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年产花边产品及衍生品可达1万件/套,年产值近300万元。借助我国“一带一路”平台,即墨花边已经打开了欧洲、中东沿线逾20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窗口,并在伊斯坦布尔成立了分公司和货品中转仓库,进一步加深了与欧洲市场的联系。国华工艺也因此被山东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品出口企业、青岛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20余年发展历程中,即墨花边坚持保留传统手工编织的生产方法,同时也在不断摸索研发新技术、新材料与新产品。


  据高尚介绍,国华工艺每年都会拨付专项经费30余万元,主要用于深入挖掘保护即墨花边的有关资料,尤其是系统地记录和编辑民间老艺人的口述资料,对花边技法、针法进行抢救性保护;此外还会对新一代传承人进行集中教育培训。为顺应现代机织技术的推广应用,2016年国华工艺投资800万元逐步建立起机织产品生产流水线,并在传统的20种常用绣花图案基础上,再度创制了20余种适于电脑织绣的新针法,使得机织花边图案更加清晰流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国华工艺已成功走出一条依托科技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之路。


  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也极大助推了即墨花边的发展。近年来,即墨地区积极推动版权登记工作,在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2018年国华工艺率先对其创作的《平安如意》《春意盎然》等一批代表性花边产品的设计图稿进行了版权登记,并在不断跟进着新产品的版权登记工作,这既为即墨花边的开发传承提供了可靠保障,也大大提升了花边设计者的荣誉感。记者注意到,国华工艺现有的版权登记均是针对花边产品的设计图稿,而非花边产品本身。对此,高尚表示,公司接下来会尽快补足这一疏漏,进一步推动版权保护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以助力即墨花边更好发展,令这项珍贵的手工技艺散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辉。


  青岛出版集团:图书出版创新求变


  摄影师郑云峰自1982年起用40年时间深入三江源腹地拍摄母亲河,摄制了30余万张珍贵图片,这些图片动态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江河流域自然、生态、文化、群众生活发生的变化,具有极高的出版价值。但由于项目成本投入太大,图书版权价格高昂,迟迟未能出版。青岛出版集团在得知该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到郑云峰,一口气支付了逾百万元的版权费用,于是有了《中国江河流域自然与人文遗产影像档案》这一珍贵图文集的出版。


  青岛出版集团的前身是于1987年成立的青岛出版社,随着国家不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在2009年成立集团后,青岛出版集团迅速开启了跨行业、跨媒体、跨区域的资源整合,现今已成为一家以图书出版发行为主业,多业态、富媒体的大型城市文化传媒企业。


  在位于青岛出版集团二层的荣誉室内,陈列着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申遗例证的《中国木版年画代表作》、历时15年编写完成的非遗田野调查记录《村寨里的纸文明》等一批精品力作。青岛出版集团总编室主任张潇告诉记者,为时代呈送好的阅读产品是青岛出版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以“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畅销书打造”为抓手,聚焦读者阅读需求,吸引高端作者资源,着力提升策划水平,下大气力提质增效,打造版权核心竞争力,则是持续放大“青岛出版”品牌影响力的制胜法宝。


  张潇介绍,集团成立之初面临出版资源匮乏的困境,这一“先天不足”使得青岛出版人对好的出版项目充满渴望,造就了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比如在童书板块起步之初,在没有任何出版资源的情况下,先选择出版不需要版权授权的国学经典;直面作者短缺困境,集团于2009年组织召开了中国儿童文学名家青岛论坛,一次性签约了多位一线作家,完成了出版资源的“原始积累”。如今,青岛出版集团童书版块年收入已突破1.3亿元,成功跻身我国童书出版的第一方阵。


  在版权资产运营上,青岛出版人同样做精做透。以“云冈石窟全版权运营”项目为例,青岛出版集团在一套学术作品《云冈石窟全集》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出全球首个大型3D打印等比例复制品“云冈石窟第三窟”、云冈VR视觉体验项目等。立足优质版权,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赋能传统出版业务,催生新业态和新产品,丰富版权资源呈现形式,形成新的出版增长点,是青岛出版集团多年发展积累的重要经验。


  此外,青岛出版集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外图书出版互融互通。2015年青岛出版集团引进了渡边淳一的遗作《我永远的家》,引发读者热烈反响。集团又于2016年全资收购了位于日本札幌的渡边淳一文学馆,达成山东省国有文化企业首例海外并购。随后,青岛出版集团斥资购入渡边淳一全部150余部作品的中文版权,目前已陆续推出60余部中文版作品。


  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王为达表示,过去32年间,在资本积累、品牌孵化的双引擎驱动下,集团的内容核心竞争力日渐凸显。集团将继续以“人”为核心关注点,力求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聚焦读者需求,聚拢高端作者,释放团队活力,加速高质量发展。“向时代呈送好的阅读产品,就是我们需要为之奋斗的未来。”他说。


  红纺文化:潮牌运营举一反三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怀抱着这样的心态,红纺文化董事长郑波在2009年创业十周年之际,决定带领企业从传统服装加工商向运营潮流品牌商转型。这个转型过程,红纺文化整整走了6年,期间经历过多次失败、交足了学费,但最终郑波成功探索出一条借力国外知名IP进行品牌化运营的路子。如今,红纺文化已从一家年利润只有几十万元的小微企业,一跃升级为拥有大嘴猴、愤怒的小鸟、辛普森一家等七大全球知名IP资源、IP衍生品年销售额逾30亿元的领军企业。


  郑波第一次接触品牌运营理念,要追溯到2005年。彼时,郑波接到合作项目要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制作吉祥物以及相关服装、配饰、玩具等。顶着巨大的压力,连续3个月工厂都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直至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正式发布时,全厂上下才终于松了一口气。郑波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奥运会带来的品牌运营理念。作为全球级别的体育赛事盛会,奥组委对奥运会产品的把控极为严格,从产权保护、授权生产到产品规范、店面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完整的运营理念。那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品牌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转型初期,红纺文化的身份是“大嘴猴”的被授权方,这与寻求IP授权的同类型企业相比并没有突出优势,红纺文化却在借力知名IP的同时,大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深度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尝试对授权IP进行品牌化运营。到2015年,红纺文化已经拥有了依托“大嘴猴”开发的十余种产品,这为其在新的授权谈判中赢得了更多话语权。这一年,红纺文化与“大嘴猴”签订了国内独家授权协议,这是海外知名IP给中国企业授予的首个“独家”授权,自此正式开启了IP授权行业的“红纺模式”。


  在郑波看来,要想充分发挥IP价值,首先要找准产品定位。“2009年;红纺文化对于‘大嘴猴’IP的定位是潮流、个性化。当年是运动服饰的天下,甚至还未诞生‘潮牌’概念,有人说‘大嘴猴’的形象适合做童装,但我们认为这个定位会使得品牌低龄化,远不及潮牌服饰所能对应的年龄跨度。正是准确定位促成了红纺文化的成功。”郑波表示。


  如今,红纺文化身兼授权方与被授权方的双重角色,在挑选合作方时,郑波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他表示,优质IP资源的特征在于拥有坚固的市场基础、日新月异的内容生产能力以及快速变现能力。在进行IP合作时要能够准确把握其价值核心,找准品牌定位,明确品牌发展形式和方向,注意寻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合作方。


  从中国首家“大嘴猴”品牌店,到全球首家“彩虹马”品牌店;从品牌服饰、品牌文创玩偶,到品牌旅游酒店、品牌潮酷空间……然而郑波还是在说,“这个行业没有天花板,红纺文化也只是刚刚开发出了一小部分。”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郑波希望能够在内容端进一步聚力、延展,引入更多资本运作,以IP为支点、以运营能力为杠杆,打通产业链,努力构建贯穿衣、食、住、行、娱的全行业生态。(李杨芳)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