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记忆 共创美好生活

文章来源: 宁波日报
发布时间: 2019/5/28 10:27:00


宁海舞龙


  “阿拉非遗汇”是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指导下创设的一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六届。它在非遗传承人与市民之间搭建了一个展示技艺、切磋交流及互动体验的平台,旨在让市民在这场年度文化盛会中感受、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及宝贵价值,促进大众亲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自觉意识。


  经过6年的精心打造,“阿拉非遗汇”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评,成为宁波乃至全省非遗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旅融合 非遗汇在开游节中唱大戏


  锣鼓阵阵,龙腾狮跃。5月19日是第九个中国旅游日,当天,第十七届徐霞客开游节在宁海开幕,今年的徐霞客开游节主题为“文旅融合,美好生活”。怎样凸显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特色与效应?已经举办到第六届的“阿拉非遗汇”今年首次与宁海徐霞客开游节牵手合作,通过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展示与旅游节庆活动的有机融合,让游客、市民体味“诗与远方”的独特内涵和魅力,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探索文旅融合添上了精彩一笔。


  本届“阿拉非遗汇”主要由开幕式主会场表演及非遗风情大巡游、非遗技艺展演及展示、非遗创意精品展三大板块构成。其中首次出现的非遗风情大巡游荟萃了宁海十里红妆、前童古亭抬阁、鄞州瞻岐高跷、镇海澥浦船鼓、奉化布龙、慈溪水火流星、象山鱼灯等全市16项非遗项目及余杭大陆花灯、永康九狮图等省内著名非遗项目。当天,浩浩荡荡、绵延1500多米的非遗风情大巡游队伍让沿途数以万计的观众大饱眼福。


  本届“阿拉非遗汇”上,在徐霞客大道人行步道上一长溜排开的各类非遗美食制作技艺展示摊位前,同样人气爆棚。热气腾腾的朗霞豆浆、焦脆香酥的奉化千层饼、松软甜糯的梁弄大糕……游客、市民争相品尝宁波各地的传统美食。从象山赶来的许阿姨喝完一碗朗霞豆浆后,又采购了一大袋梁弄大糕、桑洲麻糍等糕点。“这些小吃味道很不错,勾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许阿姨乐呵呵地说。


  宁海花灯、鄞州钉碗、象山鱼拓、骨木镶嵌、灰雕、金银彩绣、中国结编织、民间剪纸、越窑青瓷制作、余姚土布制作等40余项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也在现场一一展示。


  “鱼也能作画,真稀奇!”在象山鱼拓技艺展示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游客。象山鱼拓传承人卢圣贵边拌鱼拓颜料边热情地介绍着象山鱼拓的历史起源。“这几年,社会上喜欢鱼拓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许多年轻人来学这门技艺,我特别高兴,我愿意为传播象山鱼拓这门民间艺术尽力。”


  除了品尝非遗美食,观众还能在现场体验古老的非遗技艺。“非遗课堂”是历届“阿拉非遗汇”的常设项目,今年开设的剪纸、棕叶编织、香包、中国结制作这类既环保又富有生活情趣的非遗项目学习小课堂,受到众多小朋友及家长的欢迎。张建林、谢才华等几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手把手地教观众体验非遗技艺,小朋友们捧着自己制作的剪纸、中国结以及棕叶编织的小动物,个个笑开了花。


  当天,现场展出的东亚文化之都非遗图片展也吸引了众多眼球。“妈妈,为什么叫唱新闻呀?”“就是过去的民间艺人用说唱的形式,向观众讲述新闻故事……”一位年轻妈妈指着展位前的一幅摄影图片,向身边8岁的儿子解释国家级非遗项目“唱新闻”。


  本届“阿拉非遗汇”还在宁海十里红妆文化园展馆内布置了“温故·知新”非遗创意精品展和“宁海百工坊”展。非遗创意精品展向观众展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创意、衍生产品,展览将现代化的设计、品牌化的包装,融入创意市集、快闪店,更加贴近当下生活。“宁海百工坊”展则集中展示了宁海的传统手工艺,包括小木作、雕作、漆作、桶作、篾作、女红、小铜作等民间匠作。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菊琴表示,非遗是老祖宗留传下来的文化财富,可以转化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比如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既可以美化所在地的旅游形象,又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非遗体验,游客可以最大程度地领略地方民间文化精华,享受深度旅游带来的美好记忆。”


  创新模式 搭建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走过七个年头的“阿拉非遗汇”的创办背景是什么?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孔燕介绍,当时市文化馆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指示下正打造包括“阿拉音乐节”在内的“阿拉”系列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设想在非遗领域也打造一个“阿拉”品牌的主题活动。2013年是宁波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第十个年头,经过十年的辛勤挖掘及整理、保护,一大批埋没在历史烟尘中的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一些传统手艺如“三金一嵌”等与市场对接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给这些年积累的非遗成果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我们就策划推出了‘阿拉非遗汇’这个品牌活动。”孔燕介绍,“阿拉非遗汇”探索的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其实在推出“阿拉非遗汇”之前,类似的非遗活动陆陆续续也搞了不少,比如结合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举行的非遗展示、会演等,但由于没有传承人现场参与,观众大多只是“走马观花”,对非遗缺乏深入了解。而“阿拉非遗汇”不但要呈现非遗项目,也要让它们背后的民间艺人走到前台来,让市民现场观看老底子宁波人生活、生产的方式,从而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每一项非遗背后的深厚历史人文内涵。


  2013年国庆节期间,首届“阿拉非遗汇”在刚落成开放的宁波文化广场举行。“由于是第一次举办,加上当时文化广场的人气远没有现在旺,我们对活动能不能成功心中一点也没底。”市文化馆非遗部主任竺蓉说。出乎意料的是,活动首日观众就突破了2.5万人次,余姚土布、慈城水磨年糕制作等项目的传承人在现场演示了古老手艺。在“古今风韵——优秀非遗项目展演”的舞台前,围满了举着相机、手机拍照的观众,人们争睹北仑、余姚等地民间艺人带来的穿山造趺、木偶摔跤、龙舞狮舞等精彩表演。宁海麦饼、赵大有糕点等宁波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的非遗美食摊位前,更是排起了长队。


  “当时‘菲特’台风即将来临,我们不得不提前撤摊,可是许多市民久久不肯离场,还追着问我们这样的活动以后还办不办。”竺蓉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群众的热情与支持给了非遗工作者极大的信心,于是市文化馆决定以每年一届的频率持续办下去,精心打造“阿拉非遗汇”这个品牌。


  持续举办 历届活动创意不断


  当然,持续举办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孔燕说,虽然“阿拉非遗汇”已搞了六届,但他们每年在策划时会紧扣时代特色及工作重点来提炼活动的主题,调整活动的内容、形式、场地等,尽力做到每一届在规模、形式、创意等方面均有突破。“因此,每一届‘阿拉非遗汇’各有特色。”比如于2014年“五一”小长假举行的第二届“阿拉非遗汇”在延续第一届形式的基础上,设置了“童遗拾趣——非遗课堂”,首次引入了许多传统游戏竞技类的互动体验项目,如滚铁环、跳房子、踢毽子、解九连环等,唤起了人们重温童年快乐时光的热情。


  2015年举行的第三届“阿拉非遗汇”将举办场地放到了宁波大红鹰学院(现为宁波财经学院)。在这届“阿拉非遗汇”上,由本地8所高校组成的全国首个高校非遗保护联盟宣布成立。这是“阿拉非遗汇”第一次走进高校,旨在推动非遗保护与高校教学、研究相结合,促进当代大学生对非遗保护的责任意识。另一大亮点就是“非遗创意产品模特秀”,泥金彩漆、金银彩绣、越窑青瓷等非遗创意产品,通过婀娜多姿的模特走秀演绎,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宁波非遗的别样风情。


  从2017年第四届开始,“阿拉非遗汇”尝试走进区县(市),先后将活动主会场搬到奉化、北仑、象山、宁海,与当地的节庆、民俗活动相结合。如2017年10月在北仑举办的第四届“阿拉非遗汇”与北仑第二届民俗庙会结合起来,当地的民俗庙会文化借助“阿拉非遗汇”这个平台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2018年6月,在象山举行的第五届“阿拉非遗汇”与象山县首届海洋渔文化保护节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象山渔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另外,该届“阿拉非遗汇”结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出了“乡村振兴,非遗先行”的口号,并且以“乡愁里的非遗”为主题,为全市10个区县(市)搭建了各自的主题馆,展示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非遗保护成果,触发游客对乡村的美好向往及浓浓乡愁。


  第六届“阿拉非遗汇”呼应文旅融合的要求,展现非遗与旅游紧密结合的特色,尤其是声势浩大的非遗风情大巡游,更是成为宁海开游节的最大看点。


  多方联动 成为文化、感情交流的桥梁


  “阿拉非遗汇”因其活动时间较长、展示项目琳琅满目、展演节目精彩纷呈,受到群众欢迎。自首届“阿拉非遗汇”定下三天的活动周期后,主办方邀请到越来越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亲临现场,为观众呈现一场场乡土韵味浓厚的非遗盛宴。


  “第一届举办前因担心现场展示项目不够,还组织了杭州福兴丝绸厂、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等一批老字号过来助阵。而且当初需要上门去发动传承人及非遗表演团队参与,现在情况变了,许多传承人争着来参加非遗汇。”竺蓉说。


  “阿拉非遗汇”不仅是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更为多方联动、交流发展提供良好契机。通过“阿拉非遗汇”,四面八方的传承人走到一起,虽然他们从事的行业、擅长的技艺各不相同,但艺术总是相通的,大家借这个平台互相切磋,交流传承中的经验及问题。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交,大家在集会中既开阔了眼界,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阿拉非遗汇”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多次邀请杭州、温州、湖州、金华等中华老字号企业及优秀非遗项目加入。比如在第一届“阿拉非遗汇”上,杭州福兴丝绸厂带来了世界级非遗项目——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一架3米长的杭罗织造机搬到了活动现场,令宁波市民大开眼界;在本届“阿拉非遗汇”上,余杭大陆花灯、永康九狮图这些非遗精品项目的加盟,也为当天的开幕式锦上添花。


  思考探索 如何发挥更大的品牌效应?


  经过六届的精心打造,以“亲近、传承、共享”为活动宗旨的“阿拉非遗汇”影响力逐届递增,不仅越来越受“阿拉”宁波人喜爱,而且成为宁波文化走向全国甚至跨出国门的一块金字招牌。今年初,“阿拉非遗汇”获得了2018年度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最近又在“宁波文化消费网红品牌”评选中入选“十大网红热门事”。


  作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成功案例,“阿拉非遗汇”也为我市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样本。不过,如果仅仅把它视作一项活动,哪怕它再成功、辉煌,落幕之后还是要归于沉寂。那么,如何进一步延伸、扩大“阿拉非遗汇”的品牌效应?这是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最近几年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


  对此,我市非遗专家建议:第一,可以把“阿拉非遗汇”这个品牌注入全市各地的节庆或地方民俗活动中,争取让“阿拉非遗汇”一年四季不间断地亮相;第二,借“阿拉非遗汇”这块金字招牌,打造其他相关的子活动,如像央视春晚开发出“我要上春晚”“网络春晚”“少儿春晚”等“春晚”系列赛事、活动一样,设计开发诸如“我要上阿拉非遗汇”“阿拉非遗汇故事会”“阿拉非遗汇手工大赛”等系列赛事、活动,吸引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及非遗爱好者加入百花争艳的非遗大观园;第三,让“阿拉非遗汇”的品牌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延伸至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等更广阔的天地,让品牌效应辐射到旅游、文创设计、演艺等多个领域。(周燕波 郑志玥)



(编辑:李星仪 实习编辑:邵京京)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