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制作:别具匠心奏“新”声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7/6/26 9:06:00

    香车宝马红尘滚,不抵胡琴弦上音。唱京剧,别的乐器可以没有,但唯独不能没有京胡的伴奏。自徽班进京200多年来,京胡因京剧而生,并与国粹一道,几经起伏,一同经历了岁月年华的洗礼。

 

  说起京胡,59岁的刘正辉颇有名气。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恰是京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讨论京剧,高兴时还会唱上几句。正是这样的耳濡目染让刘正辉从12岁开始就学拉京胡,从此与京胡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正辉是个善于思考的人,2000年末,他编写的《京胡演奏教程》出版发行,这是他30年操琴实践的结晶,更是他在京胡演奏理论研究方面的厚积薄发之作,该书第一次发行就高达1万册,创下同类题材发行的最高纪录。正当琴技艺日臻精湛纯熟之时,刘正辉又迷上了京胡的制作,拜师京胡制作大师许学慈,成为北京市非遗洪派京胡制作技艺传承人。

 

  看似简单的京胡,制作起来,却十分考究。耪桶、蒙皮、制琴轴、组装、绑马尾、上弦……每一道工序都决定着京胡的优劣,所有部件的尺寸都要精确到毫厘。在刘正辉看来,只有纯手工精心打磨的京胡才能出来好音。

 

  京胡的琴桶自京胡诞生之日起,便由野生的蛇皮和蟒皮蒙制,其特殊的纹理和弹性,使得京胡能发出强而有力的音响,同时音色圆润、清脆,完美地体现出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然而,这样的好声音却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患。

 

  刘正辉曾算过一笔账:眼下,全国约有20万的京胡使用者,因京胡的调性不同,每人有35把琴,这些琴每年需更换12块蛇皮,也就是说,每个操琴者每年需要一条完好的成年蛇,才能保证琴的正常使用。而据动物专家说,一条蛇每年能吃掉500只老鼠。

 

  寻找一种可以替代野生蛇皮、蟒皮的环保材料,是刘正辉10多年来潜心研究的课题。起初,刘正辉试过牛皮纸、丝绸、绢、的确良布、玻璃纸再附上树脂胶,但效果并不理想,试制工作一度停滞下来。直到市面上出现的一种电子鼓给了他灵感,这种鼓的鼓面采用了化工材料,既经济,又不受环境气温、湿度的影响。经过反复尝试实验,刘正辉终于发现了一种叫单层聚碳酸酯的化工膜,很适合做京胡蒙皮。

 

  任何一件新事物,最初都会受到质疑,琴师们最担心的就是仿生皮的京胡能否拉出传统京胡的韵味。近年来,多位著名京胡演奏家李祖铭、王彩云、曹德维、姜克美、柏淼等,都曾用仿生皮乐器进行演奏。在他们眼中,仿生皮乐器与传统乐器在音色方面均达到了专业水准,仿生皮乐器甚至更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京胡教育家吴炳璋表示,仿生皮克服了蛇皮受气候影响的噪音和闷音的致命弱点,京胡使用寿命也得以延长。如今,刘正辉研制的环保仿生皮京胡已提交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

 

  既是京胡演奏家,又是制作家的刘正辉拥有多重身份,北京乐器学会会长、秦兴琴艺乐器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等。大家经常能在传统乐器演奏会上看见他拉着仿生皮京胡的身影,刘正辉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别的,只希望能够向更多的人传播这样的环保乐器。他的创新和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传统,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采访感言

 

  因为常年制琴,刘正辉的双手布满老茧,他说,这样粗糙的手是很难拉好京胡的。但在最近的一次演奏中,刘正辉用仿生皮制作的京胡,那不逊色于传统京胡的音色却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台前转到幕后,刘正辉放弃了舞台上的精彩,却收获了一份值得终生奋斗的事业。(李倩)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