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立体布局、“三中心”赋能发展,成都高水平打造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9/22 9:35:00

  天府之都,创新热涌。2021年以来,成都市坚持全方位综合布局,以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为“点”,促进高质量创造,以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为“线”,促进高效益运用,以知识产权托管中心服务为“面”,促进高质量管理,着力打造高水平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姚立辉 制图

 

  以“点”为基,点亮创新灯塔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出台,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工作重心由数量向质量转移,“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成都市以高新技术企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为承载主体,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优势领域,布局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政府政策保障、财政资金支持和优质资源注入,着力将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打造成为高质量专利创造高地、重要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机制试验田地,以“点阵”形式提高城市创新能级。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成都孵化产出一批技术创新度高、保护范围稳定、市场前景好的高价值专利及专利组合,促进国内外关键领域专利布局,“抢滩”创新据点。另一方面,成都推动高价值专利成果快速突破中试、量产、品牌培育等环节制约,高效转化运用,在相关产业形成引领态势、发挥驱动作用,带动产业链价值攀升。此外,成都市在打造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建设、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专利开放许可、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等方面持续探索,构建以高价值专利为核心的技术研发体系。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36个。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成都市获奖17项,其中10项出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


  以“线”为轴,耦合创新链条


  前沿技术的快速迭代促使基础前沿科学与产业领跑式发展空前同频,产业部门成为“二次创新”甚至原始创新的有力参与者,其对知识产权服务的各类需求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设针对特定产业生态圈或生态链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下称赋能中心),探索打造知识产权与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固链工作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应用场景。


  赋能中心采取产业功能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产业生态圈联盟“3+1”联合建设模式,通过成立协调组织、配备专职团队、投入资金政策、建设实体窗口、完善软件配套等系列措施,使赋能中心以实体功能平台的形式为产业提供服务。


  通过赋能中心,相关产业主体可以动态掌握产业知识产权情况,引导产业规划、园区布局和企业发展方向;整合各级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普惠政策,做好错位互补;汇聚创新资源要素,辅助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屏障,推动创新成果产出;探索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新模式新机制,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挂牌交易和并购整合;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申请快速预审、快速确权等“直通”服务。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规划部署,全市将在“十四五”时期内布局建设12家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目前已在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新材料3个产业率先落地。


  以“面”为体,深度助企惠企


  近年来,成都市有效发明专利量和有效注册商标量保持高速增长,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2年上半年仍同比增长26.8%和19.9%。为持续深化实施“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工程”,用实际措施助企纾困,成都市全面启动新的知识产权托管中心建设,着力构建“资源配置合理、平台诚信可靠、服务充足可及、普惠各类主体、运营灵活高效”的知识产权托管体系。


  相较于以往的托管模式,新托管中心由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按市场需求统筹布点,从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或行业机构中遴选承建单位,实施“标准化”建设。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赋予其公益属性,托管门槛、托管成本和托管风险更低。新托管中心运营方式更灵活,能够差异化满足托管对象的托管需求。新托管中心能显著提升“沉睡专利”唤醒概率、上下游专利“组合”概率、交易双方成交概率。目前,全市已布局建设知识产权托管中心6个,有效提升了城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未来,成都市将持续聚焦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场景、新需求,不断完善“三中心”建设、运营模式和机制,加快推动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通讯员 谈忠 潘舒)


(编辑:田伊慧)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