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老手艺” 乡村振兴“新动力”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9/6 8:50:00

  走进山东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在欣赏非遗技艺的同时,还可以购买特色非遗产品。8月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非遗产品等集中亮相,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增加了乡村地区村民收入。


  “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和线上传播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同时,充分发挥以传统工艺类为主的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会上表示。


  “带动孙女传非遗”


  83岁的王秀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香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上一届非遗博览会上,她带来的非遗产品在当天就售罄。这次参展,王秀英和家人带来了更多琳琅满目的产品,这其中不乏葫芦样、心形、瓶状、大象外形等新款式。这些形状敦实淳朴、造型立体鲜活的香包很快就吸引了大量顾客购买。


  王秀英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播,希望更多的人喜欢上非遗。自2020年开始,王秀英就让刚毕业的孙女孙歌尧学习制作传统香包,还和孙女做直播,通过镜头向全国人民介绍徐州香包和它的历史,邀请网友参与设计。“非遗传承有年轻人接力,我也不用担心了。未来,非遗一定会有新的发展。”王秀英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彭水苗绣重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也通过自身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关注非遗。这次参展,李绍玉将重心放在传播苗绣上。看到观众对苗绣很感兴趣,她干脆将一幅苗绣长卷铺开,在现场当起了解说员,借这幅心血之作详细介绍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分享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经验。李绍玉表示,以前在村里开展苗绣技艺培训,都要靠劝,来的人不多,且以头发花白的老者居多。现在则不同,村民看到了非遗的带动效果,都积极报名参加培训。除了本地村民,许多大学生暑期也会来非遗工坊参与实践,进行研究。他们从中取得了一手调研资料,李绍玉则收到一批新点子、新方法。这样一来,关注非遗的人更多了,非遗传承的覆盖面更广了,非遗传承体系更完善了。“我们信心更足了,前进动力更大了。”李绍玉欣慰地表示。


  事实上,这样的非遗从业者还有很多。他们通过线上线下让更多的民众认识非遗、喜爱非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让妈妈回家”


  如今,非遗成为新消费汲取灵感和打造差异化的文化富矿。非遗“火”起来,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文化气息,对于助力乡村振兴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次展会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板块,将中西部省(自治区)成果显著、带动作用强的46家非遗工坊“搬进”非遗博览会,立体展示了以非遗为切入点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生动呈现了非遗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成果。


  在展览现场,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的“让妈妈回家”计划引发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该工坊累计培训绣娘1200余人,签约带动4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2人,累计使绣娘增收600余万元,发放贫困户分红30余万元,实现了“带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行动目标。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的负责人之一石巍介绍,近年来,工坊除大力发展苗绣外,还开设了茶园,以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为抓手,带动解决乡镇就业问题,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的中青年返乡。“非遗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潜下心来,乡村建设者扎下根来,一个个村落富裕起来。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石巍表示。


  对于非遗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树皮画非遗传承人谢彩云深有感触。树皮画以山上的枯木、倒木等为主要原材料,经过灵巧的手工“变废为宝”,一幅树皮画就从指尖诞生。“从脱贫攻坚延续到乡村振兴,从带动几个人到200人以上,从过去几百元到现在几千元的收入,非遗保护传承给大家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谢彩云表示,他们还在其他乡镇、街道开设培训班,让更多的居民、贫困户掌握非遗技艺和脱贫本领。目前树皮画工艺的技法已突破200种,相关产品覆盖生活、办公、服装、家装、酒店装修等各个领域,私人定制占比也逐年增加。


  作为山西省传统民俗工艺品的霍州花馍,具有“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心尖上的情结”之美称。“在我们当地,霍州花馍不仅是一种非遗美食,还是一项致富产业,主要是带动农村妇女增收。在旺季,每人大概能增收2万元。”霍山年馍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巍巍介绍。


  用好非遗资源,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笃定前行。(本报记者 侯 伟)


(编辑:田伊慧)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