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请收下这份“夏日清凉地标美食图鉴”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7/29 10:49:00

 

  编者按:盛夏时节,酷暑难耐,只消得吃上一口消暑地理标志美食,暑气便消退了几分。清润甘醇的西湖龙井、晶莹爽滑的灵山凉粉……来自五湖四海的劳动人民用精心培育的地理标志产品开出消暑美食“凉”方,让“清凉”产业在山野田间扎下根来,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请收下这份“夏日清凉地标美食图鉴”,与我们一同打卡六大消暑地理标志美食,共享美味好“食”光!


安岳柠檬 柠香果鲜名气足


  仲夏七月,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柠檬迎来挂果期。大大小小的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套袋,为今年的丰产季做足准备。


  “炎热的夏天来上一杯柠檬水最好不过了!”姚市镇凤桥村村支部书记彭端毅告诉记者,安岳柠檬是既能鲜食又能加工的优良品种。“我们全家承包的近20亩地全部种植了柠檬,年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在国内,10个柠檬8个安岳产。”安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安岳柠檬先后取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重认证。多年来,当地通过加强地理标志培育和保护工作,打响了“中国柠檬看四川、四川柠檬看安岳”的名号。在此推动下,2021年,全县柠檬种植面积达48万亩,年产量53万吨,直接从业人员33万人。目前,安岳柠檬种植规模、产量、市场占有率均占全国的80%以上,品牌价值达188.34亿元。


  近年来,安岳县加强资金投入和工艺研发创新,开发出柠檬精油、发酵果酒等30余种系列产品,柠檬产业链条不断得到延伸。同时,当地还以举办柠檬节和柠檬宴、开设“中国柠檬之都号”专列等多种途径,全面拓展安岳柠檬文化内涵,助力柠檬品牌叫得更响。


  声名远播的“安岳柠檬”品牌,吸引了不少外地采购商。其中,对柠檬有着大量采购需求的“蜜雪冰城”冰淇淋与茶连锁品牌在安岳县成立了四川雪王柠檬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柠檬的收储和运营。此外,随着安岳柠檬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相关产品更是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全球化视野、全产业链思路谋划安岳柠檬产业发展,打造科技研发全国一流、柠檬品质世界领先、产业链条健全完善的‘中国柠檬之都’和世界柠檬发展优势区,守护并擦亮这块川果金字招牌。”上述负责人表示。(本报实习记者 苏悦 通讯员 付体明 程韵)


达县乌梅 喜上“梅”梢果农忙


  烈日炎炎,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原达县)百节镇乌梅山村的村民杨长良,拿出用自家乌梅干煮成的酸梅汤消夏解暑。“今年果子挂得好,一亩产了2000斤左右。”他笑着告诉记者。


  “乌梅树,摇钱树,种上两亩能致富。”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乌梅种植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实惠。如何让达川区乌梅产业走出去,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达川品牌”?擦亮地理标志品牌是关键。自2010年达县乌梅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达州市通过推进区域品牌多模式发展,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目前,达川区年产乌梅鲜果6万余吨,综合产值5.1亿元;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50余家,其中乌梅加工企业34家。


  “乌梅枸橼酸含量达29.4%,高出药典标准近一倍,居全国首位。”谈及达县乌梅的优势,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乌梅浑身都是宝!”酸甜开胃的青梅酒,敛肺止咳的乌梅饮片,美容护肤的乌梅粉……目前,当地已建成从种植、收购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开发出乌梅干、乌梅醋等20多个系列产品。


  近年来,达川区大力开发“乌梅+”等功能,有效促进中医药与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其中地处达川乌梅产业园区核心区的乌梅山景区,以万亩乌梅种植基地为依托,形成了一个集休闲度假、特色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一带十景”体验空间。该景区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创造旅游收入达2亿元以上。此外,当地还多次举办乌梅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持续提升乌梅的品牌附加值。


  “在地理标志品牌的护航下,如今达川区乌梅每年有超过3万吨鲜果、3000吨干果销往重庆、上海等10余个省市,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科有关负责人说。(本报实习记者 苏悦)


灵山凉粉 粉滑透亮沁心爽


  7月,骄阳似火,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的一家凉粉草种植基地里,老乡们正埋头吃着当地地理标志产品——灵山凉粉,一勺入口,黑亮爽弹的凉粉从喉头一路滑到胃肠,浑身顿觉一阵清凉。


  2012年,灵山凉粉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此后,灵山县用10年时间,将灵山凉粉发展成涵盖黑凉粉、白凉粉等九大系列60多个新品种的大产业,带动2000余户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余元。


  “几年前,这几片地都还不是凉粉草田呢。”广西灵山县宇峰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下称灵山宇峰)总经理刘炳继介绍。作为全县唯一一家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企业,灵山宇峰见证了地理标志保护给凉粉产业带来的改变。


  “有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灵山凉粉市场认可度提升,销量有所增长,凉粉草种植面积扩大。”他回忆道,2012年,全县只有约2000亩凉粉草田,凉粉产业总产值1亿元,“2021年,数字就上升到约6000亩、3亿元。”


  家住灵山县芳塘村的王庆漂,此前在自家田里零散种植凉粉草,收入并不理想。2014年,他见凉粉草收购数量和价格大涨,果断承包土地种植凉粉草。“多亏有了地理标志保护,如今,我每年靠出售凉粉草便能赚10多万元,生活更好了!”王庆漂说。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灵山凉粉开拓国外市场同样重要。自2014年首次出口德国以来,灵山凉粉在欧盟、东盟的市场越做越大。”灵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灵山凉粉早已变成当地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让凉粉草种植面积扩大到1.2万亩,带动超5000户农民致富,让灵山凉粉在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报实习记者 赵俊翔 通讯员 陈胜)


武平仙草 鲜草生金迎丰收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在福建省武平县,每逢盛夏,当地客家人总会将仙草熬制成汁,等待汁水冷却后凝结成爽口清凉的“烧仙草”。如今,“烧仙草”这道地方小吃已经成为消暑“顶流”,火遍大江南北。


  武平县历来就有种植仙草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烧仙草”。当前,这一传统地方习俗逐渐演变成带动当地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武平县是全国产量最高、种植面积最大的仙草种植基地,同时也是加多宝、王老吉等凉茶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料供应地。可以说,全国90%以上的烧仙草原料都出自武平。”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商标广告监管股副股长何勤英介绍。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仙草产业,武平县不断探索上下游产业联通,采取‘品牌+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订单种植、保价收购等,不断提升仙草质量,增强武平仙草品牌影响力。”何勤英谈到,特别是2016年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武平仙草”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双提升。2022年,武平仙草的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预计年产值将达2.5亿元;全县1.3万户近3万人从事仙草种植及加工,涉及仙草产业的企业多达70多家。


  此外,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近年来还会同林业、农业等部门,制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加大武平仙草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强监督检查,将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加大日常执法力度,尤其是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何勤英表示。


  “现在,每年卖仙草的收入能有四五万元。我这两年还盖上了新房,生活越过越红火了!”下坝乡露冕村的仙草种植户邱振汉憧憬着今年又有个好收成。(本报记者 张彬彬 通讯员 童涛)


横溪西瓜 “金瓜”种出甜蜜味


  炎炎夏日,走进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吴楚东路,上百个西瓜摊前人来人往。伴随着“咔嚓”一声,一名商贩利落地将个头适中的横溪西瓜一劈两半,新鲜的汁水顺着黄色的内瓤缓缓流下,咬上一口,丝丝甜味瞬间充盈口腔,真是解渴又解馋!


  从“进城卖不掉”到“不愁没销路”,横溪西瓜历经20年时间完成了“一瓜先行,诸业并进”的“华丽转身”。这其中,地理标志保护发挥着不小作用。2015年,“横溪西瓜”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贴上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后的横溪西瓜质量可追溯、品质有保障,产品供不应求。据了解,2021年,横溪街道共有瓜农1000多户,西瓜种植总面积约4.1万亩,年总产量11.3万吨,年总产值突破6亿元。


  近年来,当地政府以举办西瓜节、网红直播带货、打造电商销售平台等为抓手,宣传推广多管齐下,进一步打造“横溪西瓜”品牌形象,助力西瓜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甜蜜”产业。


  如今,当地已形成了涵盖西瓜育苗、种植、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并建立起以地理标志(横溪西瓜、横溪七仙银芽茶)为龙头、以大区域公用品牌(横溪味道)和小区域公用品牌(东方情缘地)以及多个农产品子品牌为矩阵的全品牌发展模式,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横溪味道”从田间地头飘进千家万户。


  不仅仅是在当地,横溪西瓜这条富民产业链还延伸到了千里之外。在江宁区的对口帮扶下,陕西省洛南县古城镇高塬村于2020年建成宁农瓜果蔬菜示范基地,重点栽植横溪西瓜。“横溪西瓜比本地瓜贵10倍,但就是抢手,仅去年一季就卖出了10多万公斤!”洛南县宁农瓜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江洪说,今年村里还要将西瓜种植规模扩大120亩,并逐步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县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横溪西瓜的“甜蜜滋味”。(通讯员 刘娟)


西湖龙井 茶汤清润抚人心


  7月下旬的浙江省杭州市,烈日当空。然而在西湖风景名胜区手工炒制技艺集训班上,一群年轻学员却不惧高温,专心地学习着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一番大汗淋漓过后,学员们围坐一起,每人沏上一杯碧绿甘鲜的龙井茶,只觉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西湖龙井作为杭州特有的地理标志品牌,是杭州城市品牌中的一张‘金名片’。”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商标处副处长刘国奇介绍,近年来,杭州聚焦品质提升和品牌保护,在手工技艺传承、打击制假售假、数字赋能等领域打出“组合拳”,推动西湖龙井产业在传承中飘香,在保护中发展,成为地理标志富民兴农的特色样板。


  西湖龙井现有茶园面积超过2万亩,茶叶年产量约500吨左右,茶叶年均产值可达10亿元,涉及茶农1万余户、茶企140家;评定手工炒茶技师1105名;品牌价值达79.05亿元,位居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位……如今,在西湖龙井产区,“一片绿叶富裕一方百姓”正逐渐成为现实。


  盛名之下,“西湖龙井”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同时,市场上制假售假现象却屡禁不止。“特别是2019年春茶上市期间,贴茶标卖假茶的问题曝光后,严重损害了西湖龙井的品牌形象。”刘国奇表示,对此,当地坚持“打假”和“扶真”相结合,通过统一管理、标识、执法、标准、立法、品牌、品质和宣传“八统一”,促进西湖龙井产业健康长远发展。“今年,假冒西湖龙井的现象得到根本性遏制,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正值生产淡季,杭州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对年轻一代展开炒制技艺集训,积极培育‘茶传人’‘茶匠人’,为西湖龙井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刘国奇表示,未来,杭州将以“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扩大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的辐射效应,让西湖龙井的悠然茶香飘溢四海。(本报实习记者 薛佩雯)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