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潮”起来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3/15 9:22:00

  “要像保护生态一样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传承非遗应坚守本真,拥抱创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热词。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传承,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喜爱非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现非遗“活”起来、“潮”起来。“2021年,非遗保护基础不断巩固,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非遗当代价值进一步彰显,非遗保护传承的氛围更加浓厚,非遗工作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在此前的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活态传承”非遗


  非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截至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已达1557项;42项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名录名册,数量居世界第一。 


  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旧”文化能够不失传,反而焕发新的生机,离不开完善的顶层设计。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十三五”期间,新增地方性保护条例37部。这些年来,我国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一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

 

  各地也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上下功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邓婕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贵州采取了诸多措施发挥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作用。例如,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建设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旨在振兴贵州传统工艺、加强贵州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助推贵州乡村地区经济发展。


  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技术能够推动非遗的创新性表达,增强文化表现力和吸引力,特别是近两年兴起的直播电商,更是让非遗连接了数亿的消费者。如在今年的“非遗虎年大集”上,“非遗人之家”网络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为非遗机构、非遗传承人、非遗从业人员、非遗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网络家园,帮助非遗飞上广阔的云端。 


  迎合市场需求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活”了,被带入了现代生活。传统文化的回归,也使得非遗相关的产品受到关注和热捧。数据显示,淘宝、天猫上,非遗消费者的数量、人均消费支出连续3年增长,特别是去年双11,淘宝、天猫平台上“00后”消费者购买非遗产品的金额和人数均同比上升超过100%。 


  非遗产品受欢迎,关键在于迎合市场需求。对此,龙禄颖深有同感。龙禄颖是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贵州省高级工艺刺绣大师,也是黔东南州级苗族刺绣传承人。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创立之初,在传承非遗手工技艺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创新外在形式,打造更容易被当下市场接受的产品,很快获得了多家文创公司的青睐。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公司由一个最初仅有8人的手工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1000多名绣娘、年产值破2000万元的地方文化企业。


  “非遗正在为多彩贵州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一批以非遗为支撑的村落、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迅速崛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非遗企业和合作社,通过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收购销售的方式,带动了数万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民通过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邓婕说。


  非遗从业者用好非遗资源,正在实现非遗“活”起来、“潮”起来,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传承和保护道路上笃定前行。(本报记者 侯 伟)


(编辑:田伊慧)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