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中,丰收时节话地标!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1/9/30 11:48:00

  编者按:春华秋实,岁稔年丰。今年9月23日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地理标志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在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金秋时节,让我们一同追随记者的脚步,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开启地理标志兴农的探索之旅。


西:青稞美酒溢芬芳


  “2021秋酿润粮入窖,开酿!”9月23日,恰逢秋分,2021天佑德秋酿仪式作为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海(河湟)第六届农产品展交会(下称农展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下称互助县)正式启幕,以一场佳酿礼典为互助青稞酒地理标志产业添岁增香,共飨丰收盛宴。


  “自2005年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互助青稞酒一跃成为了带动农牧民增收、助力当地产业振兴的地理标志‘金名片’。”青海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互助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青稞产业振兴计划,通过制定《地理标志产品 互助青稞酒》地方标准、设立互助县青稞酒协会等多管齐下,从产业布局、酒旅融合、品牌宣传等多个方面推进青稞酒产业向特色化、品牌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全县青稞酒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据了解,今年第一季度,全县生产青稞酒0.48万吨,产值达2.36亿元;青稞酒销售收入达2.44亿元,同比增长96.1%,成为带动当地增收的有力抓手。


  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的龙头代表企业,在扩大农民就业、深化产业振兴等方面担当先行示范角色。“随着酒厂基础设备的升级以及酿造工艺水平的提升,公司已具备每年3万吨的酿造能力,不但需要从农户手中采购大量的青稞原粮,而且酿酒所产生的副产品酒糟也会为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采购的青稞数量约占青海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采购支出在1亿元以上,为种植户提供了切实的收益保障。此外,公司以酒糟惠农,将酒糟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当地养殖户。目前,全县共有300余家牛羊育肥户使用该公司的酒糟作为饲料,每年用酒糟育肥的牛羊多达19万头以上。


  品牌助力,美酒飘香。为进一步打响青稞酒的名号,互助县近年来以酒为媒、以节会友,通过举办青稞酒文化旅游节、青稞酒百日宣传等系列活动,积极搭建青稞酒品牌宣传推介平台,同时借助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量级体育赛事和中国青海结构调整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会展,不断扩大青稞酒品牌影响力,基本形成了“以产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实力提升、用县域经济实力提升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此推动下,“互助”“天佑德”“永庆和”等青稞酒品牌享誉全国,其中“互助”品牌于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受到消费者青睐。


  农展会上,海东各地农牧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向人们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当地特色农产品。青稞酒展馆里香气四溢,吸引着大量游客循味而来,品尝过后,人们无不对这一清雅纯正、馥郁清香的“高原明珠、酒林奇葩”赞赏有加。在这个金秋时节,丰收盛宴在河湟大地上接连上演,让互助青稞美酒在产业振兴的发酵中越酿越香。(本报实习记者 薛佩雯)


北:麦浪滚滚泛金波


  九月的内蒙古巴彦淖尔麦田里,一片静谧。然而,2个月前的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麦芒连天、金穗飘香,一辆辆收割机在滚滚麦田里穿梭作业。“种在冰上,收在火里。”经历过春寒料峭的初春、阳光灿烂的盛夏,饱满的麦穗、浓郁的麦香,随着一粒粒麦粒归仓,今年巴彦淖尔小麦丰收已成定局。


  “今年新收割的小麦已经入仓,正处于后熟期,又是一个丰收年!”内蒙古兆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下称兆丰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冬季是面粉的销售旺季,随着春节的临近,公司产品将达到销售高峰。


  巴彦淖尔市位于河套平原,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病虫害少、环境无污染,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巴彦淖尔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筋质量好等特点。2005年,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提交了“巴彦淖尔小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请,于2008年被核准注册。


  “自从‘巴彦淖尔小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核准注册后,河套地区的小麦商品品质有了更加严格的把控,这对于实现‘三品一标’、推动当地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和成果转化科徐广祥表示。


  “巴彦淖尔小麦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小麦中的‘尖子生’,我们的工作就是丰富巴彦淖尔地区的小麦品种,让小麦品种更高产、更优质。”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课题组负责人杨蕾介绍,研究所非常重视小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已引进、选育出小麦优良新品种30多个,为巴彦淖尔地区小麦品种轮换、更新提供了良种资源。其自主培育的“巴麦13号”较其他小麦品种每亩增产100多斤。截至目前,“巴麦13号”已在巴彦淖尔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


  在地理标志运用方面,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一直积极推广运用“巴彦淖尔小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授权兆丰公司在其生产的“雪花粉”系列产品上使用这一商标。目前,该系列产品直销西安,产品溢价率达3%至5%。同时,双方对下一步产品的开发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使用达成了合作意向,将会有3至4款面粉产品陆续使用“巴彦淖尔小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优质的小麦孕育出了巴彦淖尔丰富多彩的面食文化,河套焖面、家常哨子面、巴盟面筋……用巴彦淖尔小麦制作出的面食让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虽然巴彦淖尔面粉的价格普遍高于全国市场面粉均价,但其凭借优异的产品品质,仍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随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广泛应用,巴彦淖尔小麦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让河套地区生产的优质小麦为全国小麦市场上锦上添花。(本报记者 李倩)


东:蟹肥膏黄庆丰收


  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这天,江苏省扬州市高邮湖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随着一声令下,十余艘开捕船破浪起航,横穿水面,开启开网补蟹之旅——2021年高邮湖大闸蟹开捕仪式由此正式拉开大幕。


  高邮湖大闸蟹蟹黄细酥,肉质白嫩,味道极为鲜美,因而深受消费者喜爱。2015年,“高邮湖大闸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自此,高邮湖大闸蟹雄赳赳气昂昂地“爬”上了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


  蟹肉香喷喷,品牌响当当。要擦亮高邮湖大闸蟹这张地理标志“金名片”,品牌培育必不可少。为此,高邮市不仅专门成立了蟹业经济领导小组,开展大闸蟹产业集群品牌培育,还积极推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管理和规范使用工作,制定《高邮湖大闸蟹贯标上市标准》等规范性标准。在政府的扶持下,“王鲜记”“左岸”等高邮湖大闸蟹品牌迅速“蹿红”。


  打响品牌并不是蟹农们的最终目标,长远发展、持续增收才是他们的愿望。“要想壮大高邮湖大闸蟹产业规模,推动大闸蟹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走生态养殖、绿色发展之路。”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养好蟹、养生态蟹、养优质蟹”的理念已成为高邮广大养殖户的普遍共识。


  有着3000多亩大闸蟹养殖面积的湖畔水产专业合作社是高邮生态优质养殖示范单位中的突出代表。该合作社从高邮湖中引水入池,水下植物、鱼虾、螺蛳与高邮湖自然生态一脉相承,其养殖的高邮湖大闸蟹个大体壮、品质优异,畅销北京、上海等地。在其示范引领下,生态优质养殖已成为大闸蟹养殖大户的共同追求,而种好一塘草、管好一池水、养好大闸蟹,则成为高邮广大蟹农养殖的基本标准。


  “要增收,不仅需要养好蟹,更需要卖好蟹。”提起销售,江苏高邮湖大闸蟹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感慨万千。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仅仅依靠高邮市内的2个大型批发交易市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量,为此,高邮市积极引导广大蟹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销售高邮湖大闸蟹,做到线上购买与线下体验相结合,形成了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高邮湖大闸蟹销售格局。


  “为了更好地助力高邮湖大闸蟹品牌走向全国,解决大闸蟹销售问题,我们自2019年就与顺丰速运开展战略合作,打造‘家门口的寄递点’,实现蟹农、蟹商足不出户寄快递,美味从‘塘间到舌尖’。”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仅2019年一年,顺丰速运等物流公司就完成了近20万票件的大闸蟹承运工作,为蟹农节省运费约50万元。


  “随着当地不断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如今,集养殖、捕捞、销售为一体的高邮湖大闸蟹产业链已基本形成。”高邮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市拥有高邮湖大闸蟹养殖基地12个,养殖面积达20万亩,养殖户1600余户,大闸蟹年产量可达1.2万吨左右,年综合产值超10亿元。“钱袋子”鼓起来了,蟹农们喜气洋洋,在这个丰收的金秋,高邮湖大闸蟹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爬越欢畅”。(本报记者 黄佾)


南:秋风拂来核桃香


  金秋九月,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一片片核桃林里,核桃果挂满枝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农户采摘核桃的身影随处可见,呈现出一派“小小核桃话丰收”的繁忙景象。


  大姚县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其出产的核桃具有壳薄、仁白、低脂、味美、出仁率高等特点,是核桃中的上品。2009年,“大姚核桃”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大姚核桃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了地理标志的加持,大姚核桃走出了一条“靠山养山、兴林富民”的产业振兴之路。


  “核桃如果没有精耕细作是不会有好收成的,前几年这个时候我们忙得抽不出身,一万多亩的核桃树真是顾头顾不了尾。现在,我们与农户合作联动,把管护交给他们,真是既省心又放心。”谈到近年来的转变,大姚仕华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仕华公司)总经理彭仕华露出了笑容。他表示,公司在旗下花果山核桃示范基地的基础上,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帮扶模式,将种植核桃分为50亩至150亩不同面积的管护区,就近承包给当地的农户管理,并实行超产返还、折算配股,进一步调动农户积极性,走出了一条公司与种植户互利共赢的帮扶新路子。截至目前,已有16户种植户参与承包管护,管护面积最少的农户一年收入将近2万元。


  仕华公司的产业联赢模式是大姚县近年来发展核桃地理标志产业的一大缩影。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姚县针对自身偏远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地理标志资源禀赋和品牌特色优势,并通过出台《“大姚核桃”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等举措,探索出规模增量、政策增力、科技增效、服务增收的核桃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建设了“金山银山”。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64.3万亩,产量达3.9万吨,产值8.1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3923元;拥有核桃专业合作社123家,核桃关联企业104家,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2家,州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核桃年加工能力5万吨,加工产值14.31亿元。如今,在大姚果农眼中,核桃产业已经成了经济价值高的“摇钱树”。


  “近年来,大姚县立足科技增效,强化核桃实用科技普及,大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林业在山区的建设和发展。”大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提升核桃产业价值,大姚县以科技赋能为抓手,以数字乡村建设为目标,在大力推进核桃产业发展机械化程度的同时,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等平台合作,构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搭上了驶向全国市场的“快车”。


  秋风起,竹竿摇。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嗒嗒”声,成熟的核桃果从枝头滚落,装满了果农们的背篓,也鼓起了大姚百姓的“钱袋子”。(通讯员 张林)


中:“金果”累累滋味甜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国家名优水果,咬一口清爽酥脆,甘甜可口,绝对让你的‘哈喇子’啦啦流!”近日,在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举办的“酥梨销售直播节”上,30多名带货主播走进该县万亩生态梨园景区,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帮助梨农销售酥梨。


  此次直播活动是中国·宁陵2021年农民丰收节暨第十五届酥梨采摘节的一场重头戏。“为展示宁陵金顶谢花酥梨丰收的景象,在兼顾疫情防控的同时,今年节会不聚集观众,全部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对外宣传。”宁陵县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举办这次节会,一方面提升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知名度,叫响酥梨“金字招牌”;另一方面提振梨乡人民发展生产、助推乡村振兴的精气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宁陵、喜欢宁陵。


  宁陵县地处豫东平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合酥梨的生产。金顶谢花酥梨是白梨和砂梨自然杂交产生的品种,因其萼洼周围有一层放射状黄褐色锈块,而有着“金顶”的美名。2005年,宁陵金顶谢花酥梨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由此迈入了富民增收、产业兴旺的发展新阶段。


  “宁陵县享有‘中国酥梨之乡’的美誉,目前酥梨栽培面积达22万亩,年产酥梨6.5亿公斤,产值超过10亿元,梨农年均收入超万元,真正成为了带动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的‘金果果’。”宁陵县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围绕金顶谢花酥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保护促发展,以保护带产业,先后规划建造了梨花小镇、艺术小镇等各具特色的村落,进一步提升梨园景区的档次,增加梨园村落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该县还参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相关标准,建成了一批酥梨深加工企业,生产梨膏、梨醋、梨酵素等周边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收致富夯实了基础。


  在位于梨园景区深处的梨乡文艺演出现场,庆丰收文艺演出、梨王争霸赛和吃梨大赛等系列活动正热火朝天地举行,歌舞、相声、豫剧、小品轮番上演,在展现梨园景区秀美风景的同时,也为梨乡人民和广大网友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


  “俺们这个万亩生态梨园景区是县里为了发展特色产业而全力打造的特色景区,有各种以梨乡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展现梨乡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家业旺的好生活!”梨农孙畅通是今年梨王争霸赛的参赛选手,经过评委对参赛梨果的重量、外观、色泽、纹路等主要指标的层层评比,最终他以单果1416.5克的重量等各项优质指标摘得“梨王”桂冠。


  秋风送爽,梨果飘香。如今,在宁陵,酥梨产业节节攀升,梨乡人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甜。(本报记者 李铎)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