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博:非遗应传承真手艺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1/3/5 21:16:00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如何加强非遗保护,进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让传承人传承真手艺?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原山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淄博市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谓璀璨多姿,但非遗保护工作却面临诸多困境和难题。2011年6月1日,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结束了我国非遗保护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有利于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孙建博经过调研发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目前存在诸多乱象,首先就是界限不明确,滥竽充数现象严重,比如,有些卖家打着非遗的旗号,买一两种非遗产品撑门面、做招牌,背后却用机器量产的东西滥竽充数。长此以往,损坏的不仅是非遗的名声,还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非遗传承人除了申请门槛太高,还存在审批手续繁琐、过程不透明,甚至有一些名不副实的现象。一些地方的非遗申请中仍然存在着论资排辈的情况,有些入选的非遗传承人并不能代表行业手艺的最高水准,只显示个人的人际关系和综合活动能力。


  非遗的过度商业化和不当使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孙建博经过调研发现,我国很多地方在宣传非遗产品时,初衷并不是宣传非遗文化,而是将非遗包装成商品卖出去。


  在孙建博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际上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有义务为人类未来的福祉去保留这些文化的基因和种子。


  对此,孙建博建议,为加强非遗保护力度,首先应对非遗保护范围进行详细界定,通过民意调查、史料研究、专家“会诊”等方式,规范“非遗”保护项目,避免出现鱼目混珠现象。其次,对非遗传承人应该制定专门的申报程序和考评办法,保证入选的非遗传承人名副其实,可以把独门手艺真正传承下去。再次,尽快出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操作指南,细化对一些具体法律条文的解读和具体实施的做法等。(本报记者 冯飞)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