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特色,精准布局——华电下好专利转化这盘棋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1/1/12 16:14:00

  边缘物联代理装置、光导纤维传输照明系统、风电机组非能动系统降温技术……近日,一批在新能源、节能减排、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商业化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华北电力大学(下称华电)的线上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上得以展示,彰显出华电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建设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


  华电作为我国能源电力学科领域的重点高校,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及自主研发,攻克了我国电力行业多项技术难题。有了科研成果,培育了专利,如何进行专利保护,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合理布局?如何快速转化专利成果促成落地?华电究竟如何下好专利成果转移转化这盘棋?


  转化中心建桥梁


  长期以来,华电把校企合作当成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提出了“构建平台、强化服务、突出创新、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工作方针。为此,华电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建立科研院、人事处、财务处、资产处、院系等多部门联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机制,搭建完善的成果转化市场运营体系。


  华电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就是专利成果与市场运营之间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一方面开展高价值科研成果梳理工作,重点遴选符合社会及行业需求、培育转化前景好、市场关注度高的高价值技术,同时对入选培育计划的技术领域或科研成果进行全方位专利保护,联系专业机构进行专利撰写和申请。对于授权专利,组织中试孵化,提供必要的转化配套资源和订单式推广运营策略;另一方面积极促进高校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合作实施,积极发挥中心经纪人角色的作用,建立校企紧密结合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发展。


  边缘物联代理装置是被中心发掘、推广的众多专利之一。该装置支持定制化开发,是能源互联网业务落地应用的必备环节,可满足输变电域、配电域、用电域等多个业务域的应用需求,具备环境监测、智能安防、设备状态感知等功能,并可结合AI算法给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该装置在电力供需互动领域完成了深度定制设计开发,实现原始性创新突破,打破了国外产品在该领域的多年垄断。


  边缘物联代理装置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李彬不仅是华电教师、通信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也是IEC、国标委等多个标准化组织专家委员,多重身份使他在专利成果转化方面游刃有余。李彬介绍,项目研究成员来自华电电气与电子工程、控制与计算机工程等学院。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区用户与电网供需友好互动系统”等40余项科研项目,已获发明专利授权近30件,发表SCI/EI检索期刊、核心期刊等科研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8部,编制能源互联网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行业协会等奖励10余项,并依托国家“智能电网用户接口”“电力需求侧管理标准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等学术组织,逐步实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特色研究团队。


  由于专利转移转化成果显著,中心于2019年9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学校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立以来,反复研讨探索适合华电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兼顾参与各方的利益,极大地激发了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


  科技园区搭平台


  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华电于2001年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园区秉承“整合资源、构建平台、专业服务、促进转化”的服务宗旨,潜心打造“中国电力智慧科技园”。二十年励精图治,目前,科技园已发展成为科研孵化、人才聚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园区拥有科技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小企业创业基地服务、展示平台等系列服务设施,为园区企业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近年来,华电不断强化自身优势,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施耐德电气等近百家国内外大型能源电力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年均签订科技项目760余项。大学科技园已入驻220余家能源电力行业相关企业,其中三分之二是师生创业及校企合作企业。华电科研在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


  华电能源电力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宋记锋带领团队着眼于人类健康,研发的光导纤维照明系统是节能减排领域的又一件突破性技术。


  在技术方面,得益于十余年的研发经验,宋记锋团队拥有多件发明专利,研制出蜂巢、薄板、大口径、户用型多项结构,攻克了塑料光纤传输聚焦太阳光的寿命问题,在滤光材料、工艺、光路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使得塑料光纤传输上千倍的太阳聚光而不被烧毁,实现了塑料光纤对石英光纤的替代。


  在盈利方面,团队通过核心部件、程序自产、基础部件外协的生产模式,将整机成本降至3000元,售价为9000元,相比日本、瑞士等国十余万元的光导纤维照明系统,性价比极具竞争优势,为市场的大规模扩张奠定了基础。目前,该系统已在拉萨、北京实现光纤光导、定日镜采光项目运营,并与多家从事健康理疗、建筑照明的公司在销售及代理方面达成合作。


  产业联盟谋发展


  为解决我国能源电力发展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华电科技园联合国内多家能源电力企业及科研院所,共同组成了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此外,华电与国家电网、中国华能集团等12家大型电力央企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理事会单位,围绕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长期紧密的合作。


  “技术成果转化意义重大,既可以让发明人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满足,也可以提高我国原创技术发展水平。”华电集团蒙东能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李清东表示。为解决风电机组受制于高温的难题,他首创风电机组非能动智能自然风冷系统,无需消耗任何电能,直接利用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彻底取代传统轴流风机降温方式,解决了轴流风机降温的维护成本高、能耗高、噪音大等问题。此项技术已获得多件专利授权,率先在华能、华电、大唐等公司实现批量应用,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实现300多台机组五种以上机型的批量市场应用,近五年来累计为行业创造经济效益达2亿余元。


  华电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大学科技园、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均是华电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平台,也是承载能源电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三者虽然建设方向不同,但都充分发挥了电力能源行业的专业孵化器作用。据了解,华电以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为契机,建立了一套科技成果筛选、挖掘、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专利池、可转化科技成果储备库等手段,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成熟度、高市场认可度的科技成果。


  目前,华电已有20个科研获奖项目,24个实验与研究基地,2013年成为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2020年被认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在获得盛誉的同时,华电没有停下科技创新的脚步。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华电举办了“2020年中国园区智慧能源高峰论坛”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展示、交流、对接活动,并策划筹备2021年电力科技成果转化先锋论坛、2021年电力五新展等活动,努力将专利成果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继往开来勇于创新是华电人的责任担当和神圣使命。”在谈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未来规划时,华电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王宏盛信心满满地说。目前,华电正在推进电力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系列标准制定工作,将构建“平台为核、载体为柱、标准为底”的创新极核,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发展新模式,致力于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的能源电力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新体系。(本报实习记者 刘弘一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