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户 今成手艺人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0/5/7 10:19:00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资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山岭腹地,风景秀美,四季宜人,旅游及矿产资源丰富。据悉,该县有石煤、钒矿、铁矿、陶瓷土等20余种矿产资源。然而,美景和资源的背后却是该县难掩的贫穷,2011年,资源县被国务院列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脱贫任务繁重。截至2019年底,资源县贫困户总数达1.07万户,贫困总人数4.10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20%以上。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脱贫攻坚?近年来,资源县通过支持发展紫砂产业,让贫困户变身手艺人,找到了一条“非遗脱贫”的致富新路。

 

  2017年9月,江苏宜兴紫砂制陶手艺人蒋义清受朋友之邀到资源县游玩,在旅途中,他发现该县天门山景区附近有很多烧砖窑。凭着职业敏感,他在当地勘探了土壤,随后还取样并带回了宜兴。因为,在蒋义清的眼中,砖窑密布,就意味着天门山一带土质优良,极有可能开采出矿产资源。回到宜兴后,蒋义清开始用从资源县带回的土壤进行紫砂壶制作试验,后来成品效果令人满意。“紫砂矿料很多地方都有,但每种矿料金属元素含量不一样,需要配比成功后才能确定当地的矿土资源是否合适做成紫砂壶或者工艺品。”蒋义清如是说。

 

  出于对紫砂制陶工艺的热爱和对矿土资源的珍惜,蒋义清将“砖头土能做紫砂壶”的消息及时告诉了资源县的朋友。后来,该消息在资源县快速传开,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有关单位考察,仅天门山一带紫砂矿可开采量就达几千万吨,“紫砂制陶技艺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宜兴有悠久历史,紫砂矿土质量最上乘的也在宜兴。但是资源县的紫砂矿质量也很不错,做成紫砂壶或者紫砂工艺品,价值比做成砖头要高好几百倍!这么好的土质,若只做成砖头太可惜!”蒋义清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手艺人,他非常希望紫砂制陶技艺能在资源县生根发芽,帮助当地脱贫增收。

 

  在资源县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5月,资源县第一家紫砂艺术馆正式落地。“开业第一天,我们艺术馆就招聘了30多名贫困劳动力,其中特别贫困的有7、8位。”艺术馆负责人蒋为平便是当年邀请蒋义清到资源县游玩的那位友人,他非常看好资源县紫砂产业的发展前景。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资源县政府不仅免费为紫砂艺术馆提供了场地,还聘请了蒋义清等多位江苏宜兴紫砂制陶手艺人来到该县,让他们作为紫砂艺术馆的公益老师,手把手的将紫砂制陶技艺传授给当地的贫困户。

 

  “为了治疗婆婆的尿毒症,家里都掏空了。以前过年想要买块肉,还得向亲戚借钱。”资源县梅溪镇铜坐村村民刘松梅是紫砂艺术馆的一名员工,说起曾经因病致贫的家庭经济窘况,刘松梅连连叹气,“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钱给娃娃们买新衣服,饭桌上也有好菜!”刘松梅笑着表示,现在,她和爱人都在紫砂艺术馆学习紫砂制陶技艺,目前已可以独立制作紫砂工艺品,家庭月收入可达6000至7000元,在当地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

 

  “以前为了养家糊口在外地打工一个月才挣1000块钱,还照顾不上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收入,能和家人在一起,满足喽!”刘松梅说,通过学习紫砂制陶技艺,她们家已经实现脱贫。谈起未来,刘松梅说,她要让自己的孩子多读点儿书,去上大学。

 

  “来我们这里学习和工作的贫困户目前已基本实现脱贫,目前艺术馆还在摸索阶段。希望这种‘非遗+扶贫’的模式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蒋为平表示,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资源县紫砂艺术馆已渐成规模,目前,该馆正在集中精力打造自有的紫砂品牌,争取拓宽销路和市场,努力提高当地贫困户的收入。

 

  采访感言

 

  让老百姓“技术傍身”才是实现“造血”式扶贫的硬道理,能学一门技术是越来越多贫困户的殷切期望。资源县“非遗+扶贫”的发展模式,给当地扶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本报实习记者 姜同天 通讯员 )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