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蹲点手记:让人才成为创新的点金石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9/6/12 10:37:00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江阴的发展在于创新,而创新的能量来自人才。在跟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团深入江阴蹲点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引进人才的好政策,还是鼓励创新的好环境,正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更多创新者来到江阴,施展一腔抱负。

 

  让自己的创新项目落地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2010年,带着在瑞典和北京中科院积累了5年半时间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贻贝粘蛋白项目,博士后顾铭在全国寻找创业地点,而当时,江阴并不在她的考虑之列。

 

  那次顾铭只是途经江阴,当地高新区有关负责人找到了她,让她了解一下江阴的政策再作考虑。就是在此短暂停留的4个小时,让顾铭决定在江阴创业,进一步研发并运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品。事实证明,顾铭的决定并没有错,几年下来,顾铭基于贻贝粘蛋白项目的医疗器械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贻贝粘蛋白创新药的研发也在有序进行着。

 

  医药行业前期投入大,研发周期长,前期的资金保障十分重要。顾铭告诉记者,江阴的人才及科技政策为企业的研发工作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同时,在江阴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扶持下,顾铭所在公司先后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特·塞缪森、中国工程院院士夏照帆等海内外高端人才就不同研发领域展开合作,有效推动了公司贻贝粘蛋白项目的产业化与进一步深入研发。

 

 

 华西村办企业华西钢铁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做实验。   

   

    多年来,江阴市的人才政策成为其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支撑。2017年,江阴市出台《关于聚力创新实施暨阳英才计划的意见》,被称为暨阳英才计划23。其中提出,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其他重要领域,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最前沿、科技创新最核心的领军型人才。经评审认定的新兴产业创业领军人才,视其创业项目的运行质量和实施效益,给予最高500万元的项目资助;领军人才在江阴购房安家,给予最高150万元的安家补贴。而针对产业升级创新领军人才、先进制造技能领军人才等也都有不同支持政策。此外,江阴市还设立了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池,推进六大人才工程,成立22家中国(江阴)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有效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在江阴落地生根。

 

  无论是在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还是在江阴的上市企业双良集团,重视创新人才已经在江阴形成一种风气。

 

  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从人才角度来说,他们需要的,其实是服务和担当。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十分关注,他表示,所谓服务,就是要给他们打打下手、做做店小二,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所谓担当,就是要给他们成长空间、创业环境,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为他们遮风挡雨。华西村实行期权制”“合伙人制,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他以华西村投资的芯片团队为例,该团队60多位员工很多来自于国内外名校,华西村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技术以外的支持。我跟他们交流时说,遇到技术以外解决不了的事,我来帮你们解决。吴协恩说。

 

  

依托人才优势,双良集团自主研发双良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为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提供智慧高效的能源管理路径。 

 

    双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文彬回忆起父亲缪双大创业时的经历告诉记者:市场竞争关键在人才,他三顾茅庐到上海、到全国的高校院所去借脑失败不追究,成功就重奖’‘开发经费优先于生产流动资金,需要多少给多少,他以逆向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千方百计留住人、用好人。到如今,双良集团已经建立起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相辅相成的创新模式。其中自主创新依托院士科研工作站,三级研发体系包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双良技术中心,以及专家顾问和首席专家制度;协同创新为产学研合作,双良集团分别与中科院、北大、哈工大等高校共同开展了46个研究课题。

 

  2016年至2018年,江阴市人才总数由32.5万人增加到36.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由1.16万人增加到1.32万人,千人计划人才由25人增加到34人,诺奖得主领军的研究院由4家增加到6家,院士工作站由10家增加到5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132家增加到148家,有力推动了江阴创新发展。

 

  让人才成为点金石。在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看来,人才工作为江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报记者 吴珂)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