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卫通:知识产权为链 联结协同创新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9/6/10 14:51:00

    卫星通信技术查新、现场查看新技术产品演示、专家多维度技术征询……日前,在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网卫通),一场技术鉴定大会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经过专家们的一致同意,中网卫通自主研发的云卫通(国产)VSAT应急管理卫星系统通过新技术鉴定。

 

  该系统响应国家国产化卫星通信系统战略,核心部件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柔性主站系统及终端技术,兼具安全性、兼容性的特点,能够在应急管理、国防动员、航空航天、深海远洋、林业等领域实现广泛运用。中网卫通知识产权经理孙俊日前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网卫通便始终紧扣知识产权战略导向,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以知识产权保护助力创新,又以知识产权运营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该公司有效地把知识产权融入到科研、开发、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2016年,中网卫通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

 

  保护助力创新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很多产品都是依靠国外进口,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公司在卫星通信市场上只能受制于人,卫星通信安全以及公司发展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掌握市场发展的主动权,在之后的经营过程中,公司加紧研发核心产品,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孙俊告诉记者,2006年,中网卫通设立了由总裁直接管理的知识产权部门,并委任专人担任知识产权总监,统筹负责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多年来,中网卫通知识产权部门从最开始的一个人,现已发展到拥有3名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8名知识产权管理兼职人员的团队。在成熟的知识产权体系下,中网卫通的知识产权成果在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方面均有较多积累。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该公司拥有有效专利120件,其中发明专利44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3件;拥有软件著作权68件,以及有效注册商标32件。

 

  为借助专利信息进一步开展专利预警工作,2016年,我们根据需求与江苏佰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完成本地化的专利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针对主要竞争对手、产业关键热点技术、主要产品等,提供专利检索、分析、竞争对手跟踪等功能,实现基于导航的专利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孙俊说,在项目研发前及研发过程中,通过数据库可以获知项目的知识产权风险,从而大大提升了研发效率。

 

  同时,中网卫通对卫星与地面无线融合”“车船两用动中通技术”“卫星终端的小型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等卫星通信应用行业重点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以专利组合的方式开展布局工作。针对基础性专利,通过产学研合作,辅之以专利代理公司的服务,以及通过挖掘可替代技术方案、技术改进方案的方式构建替代型专利、改进型专利、支撑型专利或延伸型专利,形成一系列外围专利;在核心技术上形成一系列特色化专利组合群,并综合软件著作权、商标等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措施,进一步提升中网卫通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

 

  多年来,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也是公司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发展的最好见证。孙俊表示,企业在发展中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不要侵害他人知识产权,同时也为开展创新研发竖起一面防御之盾。

 

  运营促进发展

 

  在当今时代,仅仅依靠产业链上的一两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并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客户、供应商、企业、园区之间的协同创新,依托知识产权创造共享价值,对于提升产业链档次,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关键性作用。孙俊向记者介绍,为了使知识产权得到有效运营,实现“1+12”的产业价值增长,中网卫通于2013年开始召开产业链知识产权协同创新大会。

 

  “2013年,我们产业链上的一家企业需要卫星图像传输方面的专利,于是公司便把两件专利以10万元的价格许可给了这家企业。一方面通过专利许可能够获利,但更重要的是,该企业通过许可专利对产品进一步创新,又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孙俊回忆道。

 

  据介绍,为提升知识产权运营水准,中网卫通根据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将知识产权资产纳入公司通信固定资产之中;财务部知识产权兼职人员负责建立企业专利等知识产权资产报表,包括已拥有专利等知识产权资产的法律状况、技术状况和价值状况,运营产生的收益,转化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内容。

 

  一系列运营工作的开展,既盘活了知识产权资产,也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孙俊表示。截至2018年底,中网卫通的有效知识产权中有95%得到自主实施;利用知识产权许可专利2件,转让专利5件;利用专利权质押融资21件,融资额800万元;利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一家企业,获得股本90万元。

 

  知识产权的作用最终应体现在对其有效运营上。今后,我们公司会不断增强知识产权的运营能力,不断拓展知识产权的运营路径,进一步开展知识产权无形资产会计披露,明确知识产权资产价值,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孙俊如是说。(本报实习记者 熊花平)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