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绿色革命”开始的地方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9/5/21 15:20:00

  

  编者按:深入田间地头、踏访企业车间、走进改革前沿……2019年4月,中国知识产权报的青年编辑、记者跟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团深入基层一线,在多地开展蹲点调研采访,用实际行动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的奋斗征程、宝贵经验和辉煌成就。


“绿色革命”开始的地方

 

  三元朱,村不大,名气却不小。这里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是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特色经济村,也是全国生态文化村。目前,全村276户、1009口人。去年,该村实现经济总收入6700万元,人均收入3.03万元。


  王乐义,官不大,“魅力”却不小。他是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也是我国“冬暖式大棚之父”。1989年,王乐义带领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17名党员干部大胆试验,建设成功“冬暖式大棚”,改写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乐义书记是我们的‘主心骨’,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于王乐义,三元朱村的老一辈村民都心存感激。因为“冬暖式大棚”不仅让他们实现了“温饱”,更赚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当年,17个试种大棚实现平均收入2.7万元。”王乐义回忆,第二年,三元朱村村民争相向党支部申请建棚。“那时,三元朱村党支部顺应民意,对全村土地进行调整,规划建设了144个蔬菜大棚。”三元朱村党支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元朱村党支部在当时采取了“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方式,“手把手”指导村民掌握冬暖式大棚种植技术,后来,这些大棚皆喜获丰收,全村户均增收1万多元。


  “看到收益,周边许多村民都来观摩,想要学习技术。我们的村民怕失去致富‘优势’,纷纷提议:乐义啊,村里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咱先把技术‘封锁’3年……”在王乐义看来,“一个村富了不算富,要全国的农民‘兄弟’都富了才是真富。”


  “我们的优势是搞好技术创新,让乡亲们的菜种的更好,收入更高。”王乐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1990年,在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支持下,寿光成立了冬暖式大棚技术领导小组,由王乐义负责技术指导。自此,一场以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为源头的“绿色革命”在三元朱村打响,继而推广至寿光全县并扩展到全国。


  “30年的时间里,我跑了几十万公里的路,除了西藏,其他省区都去了。”王乐义表示。一路行,一路讲,自冬暖式大棚试种成功后,三元朱村人无私地把技术传授给全国的农民,“冬暖式大棚”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目前,常年在外进行技术指导的三元朱村村民仍有上百名。


  近年来,三元朱村还先后试验、引进推广滴管、微机控制、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20余项技术和20类300余个农作物新品种,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农业科研院校及众多农业专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为了更好地培育新型农民,村里筹建了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山东农业科技职业培训学校。”三元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三元朱村共接待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人员5万多人次。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采访结束,记者在三元朱村走了走,在宽广的道路上,在整齐的屋舍旁,愈发真切地感受到一派乡村振兴的美好景象。本报实习记者  韩 瑞


记者蹲点的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 韩瑞 摄 


王乐义在蔬菜大棚技术推广阶段乘坐的吉普车。 韩瑞 摄


寿光市城郊村改造项目——屯西新社区。 韩瑞 摄


第二十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打造的文化艺术景观。 张子弘 摄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