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啦!快来为你的知识产权强省打call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12/28 11:05:00

  编者按:自2015年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各地认真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部署,按照《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对照引领型、支撑型、特色型三类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任务,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组织实施,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为探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路径提供了实践支撑。今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了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总结工作,各地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调研、遴选报送案例。经过整理加工,遵循措施有力、成效显著、案例生动、数据详实、可复制推广程度高等筛选原则,目前已形成60个入围案例。这些入围案例通过客观事实、数据等反映了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实施以来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及取得的主要成效,突出了各创新主体的实际获得感,为其他省份复制推广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下一步,评选组将组织专家论证、网络投票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不超过30项优秀案例经验。即日起,将在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www.iprchn.com)和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公众号(cipnews)启动网络投票环节,欢迎大家通过上述渠道为您心仪的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投上一票。投票系统现已开通,请下拉至本文文末,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链接进入投票系统参与投票。


  一、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19项)


  试点经验01 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捆绑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新模式(四川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过程中,缺乏有效担保、办理贷款难度较大等问题,探索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新模式。


  具体做法:四川省成都、德阳市按照“银行贷款+保险保障+财政风险补偿”的专利质押合作模式,为专利所有权拥有企业提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保险。明确规定银行对单户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金融比例;设立专项补助,对开展专利质押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从科技工作财政资金中专门划出资金,采取先理赔后补偿原则,对合作银行专利权质押贷款产生的本金损失按比例给予补偿。


  初步成效:德阳市已培育一批专利质押贷款合作金融机构和高水平无形资产评估机构,试点地区27户储备企业及30个项目正在对接办理中,部分已成功融资。成都市为4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1.35亿元,为47家科技型企业204件专利投保专利险。


  试点经验02 探索构建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信用价值融资新模式(重庆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科技型企业融资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困难,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加大政府补贴、建立大数据库、整合系统资源、部门协同、政银企联运等路径,解决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时间周期长的问题。


  具体做法:重庆市构建知识产权信用评级体系,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等级和对应最高300万元信用额度,将填报虚假数据纳入科技创新信用记录,取消失信企业政府科技创新关联项目和资金支持。构建市、区两级联合推动机制,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担保基金,专户管理,风险分担,按照属地原则按银行贷款损失80%核算补偿额度。


  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10月,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试点区入库科技型企业2154家,有833家提出贷款申请。银行审批通过432家,申请通过率为52%。已经发放411家,金额11.43亿元,其中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40亿元。


  试点经验03 专利权“政银保”融资服务新模式(山东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中,授信级别低,缺乏有效担保,贷款难度大、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引入专利权质押融资保险,放大专利保险增信等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具体做法:印发《山东省专利权“政银保”融资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企业以专利权“政银保”形式贷款、投保并还本付息后,由省财政按照企业缴纳保费60%的标准给予补贴,每家企业年补贴总额不超过6万元,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规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一般不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30%。开展专利保险业务年化费率一般不应超过贷款总额的2%,承担信贷风险比例不应低于60%。此外,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通过专利“政银保”方式贷款,还可享受贷款当年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60%贴息补助。目前“政银保”融资试点工作已在济南、青岛等11个设区市推进。


  初步成效:截至2017年底,山东累计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1179件,总金额276亿元,近千家企业通过专利质押贷款获得发展资金,新增利税2.65亿元,新申请专利712项。今年1至10月,山东登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同400件,登记质押金额45.34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4.28%和23.17%。


  试点经验04 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牵手银行推出“专利快贷”质押模式(广东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程中评估难、风控难、处置难,多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下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探索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


  具体做法:鼓励和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牵手银行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例如,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所与建设银行于联手推出了“三环专利快贷”产品,即200万元-500万元的小额专利质押贷款,产品从申请到放款平均周期为7天,贷款成本比银行贷款利息约低4至5个点。


  初步成效:“三环专利快贷”产品上市4个月,有14家中小企业获得2310万元贷款。安凯(广州)微电子公司、鸿琪光学有限公司等科创型轻资产企业通过建设银行、广州银行已获得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取资金周期约半年,贷款利息约4至5个点。


  试点经验05 探索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障机制(广东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程中评估难、风控难、处置难,多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下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探索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障机制。


  具体做法:广东省深圳市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机制,由再担保中心为全市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提供再担保,再担保中心、融资性担保机构、商业银行按照5:4:1的比例承担贷款风险,再担保中心还按再担保额2%的比例安排风险补偿金。出台《深圳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坏账补偿操作规程》。同时,创新推出包括专利执行保险、侵犯专利权责任险、专利质押融资贷款保证保险、专利授权保险、知识产权许可保险等15个专利保险险种。


  初步成效:2018年上半年,完成专利保险保费2989万元,风险保额金额4.2亿元,投保企业538家,涉及专利2760件。


  试点经验06 “专利转化奖励+质押贷补助+科技特派员辅助”推动专利技术转化(福建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业专利技术转化难、资金和人才缺乏等问题,探索通过专利转化奖励、质押贷补助和科技特派员辅助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成果转化。


  具体做法: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政府将发明专利奖励范畴从授权奖励调整为转化运用奖励,按发明专利评估入股资金比例的20%奖励转化项目,鼓励科技特派员创办或入驻企业服务。全面推进各商业银行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业务,县财政给予评估费用30%补助。


  初步成效:目前,通过专利权质押贷款银行授信1.7028亿元资金撬动,全县科技特派员212人,派驻企业100多家,入库对接专利技术转化项目103项。


  试点经验07 建立对企业质押融资贴息贴保险费发展模式(甘肃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探索系统性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工作新模式。


  具体做法:出台《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办法》《甘肃省专利保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对专利权质押融资建立奖励机制,在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担保奖励、评估费补助等方面提供支持,对参加专利保险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保费补贴,前3年按80%、60%、40%递减资助,3年后由企业自行承担。


  初步成效:截至2017年,甘肃全省专利权质押融资累计金额27.3亿元,质押专利300余件。2018年1至9月,全省专利权质押融资共22笔,质押专利63件,融资金额6.67亿,比去年同期(3.05亿)增长118%。截至2017年,省级财政共发放贴息和补助经费400万元,约30家中小微企业享受了补助政策。2018年发放专利权质押融资贴息补助276万元,评估费补贴15万元,担保费奖励20万元,三项补贴合计金额约311.8万元。


  试点经验08 利用专利保险构建全方位专利保护体系(陕西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金融保障不足的问题,探索开发专利保险产品,创新专利投保模式,构建全方位专利保护体系。


  具体做法:陕西省宝鸡市将专利保险与专利申请资助、快速维权、知识产权贯标、中小企业托管等工作相统筹,为列入工信部目录的首台套设备和新材料项目投保专利执行保险,以企业、园区为投保对象的整体专利投保,将专利保险与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保险、员工工伤保险等险种组合的多险种组合投保,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专利保险工作。


  初步成效:宝鸡市累计投保专利保险500多项,保费投入近100万元,保障金额1700余万元。目前,有3起赔付正在进行中。


  试点经验09 募集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储备高价值知识产权项目(四川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融资难的问题,探索依托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用于项目筛选和投资的新模式。


  具体做法: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委托四川众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基金的日常运营管理、项目投资、风险防范等相关工作。形成“1+1+3+N”的中央、省、市三级联动出资机制,形成总规模11.3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推动建立投资项目库,引导基金团队加强在TMT、智能科技、生物制药等多个产业进行项目筛选工作,储备优质项目超过50个。


  初步成效: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已达成对3个高价值知识产权项目共1.5亿元投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募集和项目投资工作仍在推进。


  试点经验10 “股权直投”模式助力企业融资(湖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中小企业因普遍缺乏固定资产加持,贷款融资难、融资贵、额度小、增信措施难以达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问题,探索通过“股权直投”方式解决中小企业债权融资需求。


  具体做法:湖南省公开招标基金管理人,成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挖掘省内具有高知识产权属性具备投资价值的项目,通过股权投资进入,帮助企业完善知识产权布局的同时提高公司治理规范。如:湖南金富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前估值10亿元,拥有2项发明专利,投资后最新一轮投后估值15亿元,新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估值3.6亿元投资泰瑞医疗,最新一轮融资估值为5亿元,并入选“福布斯中国2018非上市公司潜力企业”榜单。


  初步成效:自基金设立以来,已投资4个股权项目,已投金额总计4.505万元。截至2018年10月,基金共筛选项目233家,重点跟进15家。


  试点经验11 研究机构占股注册公司快速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河南省提供)


  解决问题:为打破高速铁路轴承、轨道交通轴承国外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垄断,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行业技术攻关及高价值专利布局问题,注册合资公司开拓加速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具体做法: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轴研所)与中车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等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快速实施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轴承的产业化。轴研所拥有的与高铁及轨道轴承相关21亿专利以及1组专有技术,经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资产评估,以21件专利资产价值5885万元、1组专有技术价值评估4071.55万元价值转让给合资公司。


  初步成效:截至到2017年12月底,公司累计授权专利795件,其中发明专利281件。目前,轴研所累计转让、许可专利及相关技术99件,其中实施专利许可67件,专利转让31件,相关技术转让1件,收入1.0345亿元。


  试点经验12 “服务+运营+投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重庆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有关产业存在研发成本大、周期长和对知识产权、科技人才依赖的现实困境,通过垂直整合知识产权各方资源,构建全链条协同融合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解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度不高的问题。


  具体做法:重庆打造“基金+平台+联盟”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模式,即一个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一个钨石谷平台、三个联盟,开展“服务+运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人重庆钨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基金主体重庆钨石知源生物医药知识产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搭建运营平台中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国际运营平台-钨石谷。


  初步成效:已初步搭建起中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运营(重庆)平台,成立了中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国际运营联盟,成功举办钨石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国际运营研讨会等。目前,已筛选项目200余个,重点储备项目5个。


  试点经验13 集知识产权展示、服务、交易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渠道不畅,知识产权价值难以实现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要素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评估机制。


  具体做法: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和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注册资本1亿元。该中心主要功能包括交易服务、金融服务、跨界创新、集成服务、智库建设等。采用会员代理的平台运行模式和线上线下结合的交易方式,构建完善的运维体系。与已有技术交易平台紧密合作、优势互补、自主运行。


  初步成效:2017年1月13日,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揭牌成立并于2017年12月正式对外营业,2017年知识产权意向挂牌888宗,成交金额1.48亿元;2018年1月至今,知识产权挂牌数3160宗,成交金额2.06亿元。


  试点经验14 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的商标交易中心(重庆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我国商标申请量与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大,但实际使用率低的问题,探索建立商标交易中心,促进企业商标的有效运用,盘活闲置商标资源。


  具体做法:建成集商标公告、报名、竞价、结算功能于一体的面向全国的商标交易专业服务平台,建成商标交易系统、互联网竞价系统、第三方支付结算平台等集成系统。制定了统一的交易规则、交易流程,建立完善信息披露、结算交割、会员管理、收费标准等制度。成立了交易审核团队,审查商标交易主体资格、交易条件以及交易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对符合规定的交易出具交易凭证,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初步成效:截至今年10月底,该中心累计发布商标交易信息5.2万条,完成商标交易2416件,交易金额达6627万元,服务范围拓展至全国。


  试点经验15 “前期专利分级匹配、中期搭建交易平台、后期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全链条的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模式(浙江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率不高、对社会经济贡献有限的问题,积极探索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


  具体做法: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引导高校的知识产权运营及服务,对高校专利进行分级梳理,并挖掘潜在意向企业及区域,寻找市场方向;依托自身搭建的交易平台及国际技术转移网络,为高校提供交易撮合、方案制定、流程把控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及其需求,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融资、投融资顾问等科技金融服务,同时结合技术交易顾问服务,为知识产权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提供资本+技术的双重支撑。


  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7月,达成交易总金额3.2亿元,成交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27项,专利978件,专利平均成交单价33万元;其中转让项目202项,成交金额1.2亿元;许可项目111项,成交金额6500余万元,作价入股项目14项,成交金额1.3亿元;累计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近8000万元。


  试点经验16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湖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团队人员不足、能力不足,激励机制不灵活,转化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探索建立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


  具体做法:中国地质大学设立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与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下称中部知光)合署办公。中部知光定位于为高校搭建集活动培训、成果推介、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全面组建市场化的运营团队,探索出包括项目直接转化、成果与现有企业对接、成果打包转化等形式的高校成果转化模式。


  初步成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2017年平台代理申报知识产权近4000件,完成知识产权运营(含交易)105项,承担知识产权导航、评议、贯标等各类项目54项,辅导46家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067份。截至目前,达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0余亿元。同时,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提供专利挖掘、布局,高价值专利培育等系列服务,在氢能、珠宝等优势领域形成了高价值专利组合。


  试点经验17 “三权分置、托管运营、收益分享”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贵州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专利转化实施率低、专利维权意识弱、专利维权成本高、专利权人年费负担重以及专利运营机构运营能力弱的问题,探索建立专利所有权、运营权和收益权“三权分置、托管运营、收益分享”的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


  具体做法:制定印发《贵州省发明专利运营试点后补助方案》,开展为期3年的发明专利运营改革试点。遴选了6家专利服务机构作为贵州省专利运营试点单位,代理省内发明专利的许可转让、代缴年费、专利维权事务,并可分享收益。对运营试点单位按实际代缴年费30%至50%比例进行分段资助;对发明专利维权5件以上,维权获得赔偿100万元以上的运营试点单位给予20万元补助。


  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上半年,6家专利运营试点单位与数十家专利权人签订发明专利运营托管协议,累计托管运营省内有效发明专利1559件,帮助许可转让专利30件,许可转让金额150余万元。


  试点经验18 “保、调、防、赔”四位一体专利保险模式(河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专利所有权拥有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缺乏有效分担机制,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为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设计风险转嫁方案,解决被侵权或侵权难题。


  具体做法:河北省专利保险统保项目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经营、自愿参与”的原则,结合“保、调、防、赔”四位一体服务模式,明确理赔流程,设立专项补贴,对投保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分散化解科技创新风险,创新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度提升全省专利保险风险保障规模效益。


  初步成效:自项目启动以来,已在全省11个地市、2个省直管市组织12场专利保险宣传会议。截至目前,16家企业完成投保,为68件专利提供风险保障,总保额达5290万元。


  试点经验19 构建重点产业专利库加快线上线下交易流转(山东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困难的问题,对知识产权转化、流通等中间环节进行完善,推动优质创新成果在山东的转移转化。


  具体做法: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专利库,并于2018年正式上线启动,吸收了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外向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尚未转化实施的专利1万余件。以市场化方式开展专利收储及运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市场化、标准化的知识产权交易运营体系。依托山东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定期举办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会,并常年开设专利展示交易专栏,加快专利技术的线上线下交易流转。


  初步成效:于2018年3月16日成功举办了中国科学院专利成果首场拍卖会山东专场,来自中国科学院的932件专利中的28件专利被山东省11家企业拍下,总成交价503万元。


  二、优化营商环境(13项)


  试点经验01 深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上海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业专利授权、维权周期长,成本高,维权举证难等问题,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相关工作流程,逐步深化集知识产权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机制。


  具体做法:在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GB/TI9001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了窗口工作人员应知应会工作手册、专利预审服务工作指南、快速维权服务手册,提升中心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同时,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与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区检察院加强战略合作,设立法官和检察官命名工作室,开展知识产权法院案件巡回审理活动。


  初步成效:2018年上半年,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受理专利快速审查申请165件,授权32件,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3年缩短至3个月、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周期从8个月缩短至1个月、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周。2018年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家团访沪期间,专程访问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认为浦东的创新探索有效推动了地区知识产权工作发展和环境优化,为亚太地区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试点经验02 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广东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灯饰款式变化快,产品外观抄袭严重,然而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通常需要1年时间,导致企业维权难的问题。探索建立“快速授权、快速维权、快速协调”的知识产权服务新机制。


  具体做法:中山市古镇镇围绕灯饰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构建专利案件的行业调解、行政处理、司法审判相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开通外观设计专利快速授权通道,灯饰类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0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授权;快速处理专利侵权纠纷,实现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执法案件1个月内结案;联合工商、版权、公安、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快速协调处理知识产权违法案件,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建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中山诉讼服务处,实现远程立案、开庭审理、调解、司法确认等功能。


  初步成效:灯饰产业专利授权量迅速超过竞争地区,2017年达到5000件以上。创新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到2015年达到148家,外资创新企业在2015年达到近200家。201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立项“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优秀案例中山市古镇示范点调研项目”,向成员国展示和推广中山快速维权中心的经验。


  试点经验03 探索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一体化服务体系(湖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权利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维权过程中面临多次跑路等问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一体化服务体系。


  具体做法:湖南省搭建集专利、商标、版权“三权合一”,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四调联动”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建设市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园区维权援助工作站、行业维权援助工作站;建设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判定咨询中心以及湖南省知识产权线上维权综合服务平台。


  初步成效: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一体化建设以来,共接收法院委托调解案件39起、法院邀请调解案件10起;出具侵权判定咨询意见书2份;为重点企业开展评估预警2次,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维权效率。


  试点经验04 建立覆盖全省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四川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效率不高、行政执法能力不强的问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网络覆盖全省的工作机制。


  具体做法:四川省通过快速立案、快速查案、快速结案,建立覆盖全省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网络,实现全省21个市州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中心全覆盖,设立公益电话12330、网络、邮件、短信、微信、面访等多种举报投诉渠道;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结果运用机制,依法依规公开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信息和假冒专利案件信息,将故意和重复侵权行为处理结果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初步成效: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中心2017年共接听12330咨询电话和接待来人来访1000余人次,2017年全省办理专利侵权假冒案件2981件,位列全国第七名,专利行政执法绩效考核成绩排名全国第三。


  试点经验05 以仲裁调解化解知识产权纠纷(上海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纠纷多发、易发,传统的司法救济存在周期长、成本高、举证难等问题,探索以仲裁调解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有效方式。


  具体做法:上海市出台《关于开展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常态化工作机制;制定《上海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操作指引》,形成规范化工作程序;编辑出版《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案例汇编》,推广实用工作经验。目前,已在全市四分之三城区推进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支由知识产权代理人、退休法官、退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师等组成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每年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共同举办WIPO专利纠纷调解与仲裁专题研讨会,努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机制。


  初步成效:以浦东新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例,2018年上半年共受理知识产权纠纷175件,同比增长48%,已成功调解127件,同比增长23%,在调纠纷33件,调解成功率达89%。


  试点经验06 建立专利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双轨制”保护(安徽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专利行政案件日益增多,各类知识产权争议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的问题,探索建立执法协作、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合力提升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能力。


  具体做法:建立专利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印发《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安徽省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专利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支持合肥市知识产权法庭建设,为合肥知识产权法庭遴选推荐智库专家、技术调查官。建立诉调对接工作平台、建立诉前调解协作机制、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和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与智库专家库资源共享机制。


  初步成效:合肥市知识产权局受市知识产权法庭委托,对法庭受理的4起专利纠纷案件进行成功调解,与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签订了《关于建立专利民事、行政司法与行政执法协作机制的备忘录》,通过诉讼和非诉讼渠道的相互衔接,整合司法、行政、社会力量,为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提供了更全面的救济途径。


  试点经验07 咨询、服务、保护、调解多头并进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上海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展会时间短、现场判定侵权行为困难等特点,为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撑国际展会之都建设,探索建立咨询、服务、保护、调解多头并进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具体做法:实行咨询、服务、保护、调解多头并进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驻会工作人员对于来访、投诉人员问清案情,提出解决争议的多种路径供投诉人选择;接受投诉后,现场在被投诉方了解、比对涉嫌侵权技术方案基础上,对初步判定涉嫌侵权的展品提出整改方案,实现整改后继续展出;对于初步判断涉嫌侵权的产品,与被投诉人充分说明情况,要求配合撤展。引进了人民调解机制,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常设知识产权调解办公室,派出资深人民调解员常驻展会,现场解决展会知识产权纠纷。


  初步成效:近年来,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入驻展会数量逐年增加,投诉量逐年下降,有效维护了上海市展会秩序,促进了上海市展会行业的健康发展。


  试点经验08 建立大型展会快速维权工作机制(广东省提供)


  解决问题:为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快速处理展会中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假冒案件,广东省率先探索建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新路径。


  具体做法:完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制定印发《广东省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引(试行)》《广东省展会专利保护办法》。设立展会知识产权投诉站,建立展会快速维权机制,高效处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建立展会专利备案、公示制度和诚信档案制度,督促参展商审查参展项目是否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涉外权利人、品牌企业的投诉案件,提供优先受理立案、会后跟踪处理等服务。投诉涉及面比较广的案件,经投诉人同意后,采取快速处理模式。对于重大和疑难案件的涉嫌侵权产品,配合司法、行政等部门现场取证予以拍照,固定证据。


  初步成效: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保护规则和措施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广东省主要展会的知识产权案件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涉嫌侵权企业数逐步降低。广交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已由第119届的479宗逐步降至第123届的421宗,涉嫌侵权企业也由326家降至274家。


  试点经验09 构建“横向联合,纵向发展”的市区两级专利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北京市提供)


  解决问题:为了深入落实首都知识产权战略各项工作,探索建立委托执法新模式,创新专利执法体制机制,提升专利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提升专利行政保护的效率与水平。


  具体做法:出台《一日游知识产权保护》《关于加强北京市农林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将体系建设与提高政府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功能相结合。北京全市16个区知识产权局签订委托执法协议,通过集中执法、联合执法等形式,跨区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推动执法案件量的持续增长;不断加强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与京津冀以及华北、华东、华南10个知识产权强省分别建立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推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互动协调发展。


  初步成效:北京市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了16区专利行政委托执法全覆盖,形成专利行政执法市区两级执法网络。全市专利执法案件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专利行政执法能力不断提升。


  试点经验10 探索建立涵盖监管、执法、公诉、裁判等行政司法于一体的版权保护工作机制(重庆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版权保护人少、事杂、面广的问题,探索建立涵盖监管、执法、公诉、裁判等行政与司法于一体的版权保护工作机制。


  具体做法:重庆市版权、公安、文化执法总队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深入开展“剑网行动”,在重点整治领域建立“黑白名单”,健全对互联网企业的约谈、警示、通报机制,运用第三方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打击的精准度;建立版权、法院联动诉调机制,加强庭审前、中、后各阶段的联系协作,建立KTV版权侵权纠纷诉前调解机制,成功调解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与KTV经营者的版权纠纷;建立“保护版权协作机制”,开展普法教育、推进协同作战、强化案件办理,加大对各类侵权盗版行为打击力度。


  初步成效:配合公安部、国家版权局、全国“扫黄打非”办联合开展“剑网2017”“云端2017”“渝安2号”等系列专项行动,共破获侵权盗版案件11起,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27人;成功办理“融特公司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锐读书城网”“269小说网”“8.06”互联网侵权等一批大案要案;处理各类版权纠纷800余起,全部实现息诉。重庆市公安局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家版权局2016年“中国版权金奖保护奖”。


  试点经验11 探索在商贸流通领域加强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重庆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商贸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较弱、知识产权保护诚信建设水平不足等问题,探索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新模式,营造尊重产权、诚信经营的良好营商环境。


  具体做法:建立“国家-市区-协会”三层级的专业市场知识产权规范化培育机制,梯次培育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建立市级重点建设目录和地图。二是开展“保护知识产权、销售正版正货”承诺活动,各类市场通过媒体自愿、公开承诺,大规模印制和张贴承诺LOGO标识。完善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组织体系,指导建立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溯源和台账管理机制,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信息纳入市场商业信用范围。开展商贸行业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试点,发挥市场协会、商会作用,组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委员会,提高专业市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能力。


  初步成效:重庆市陈家坪机电、西部书刊等7家市场正式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猪八戒网、金窝窝等18家专业市场进入国家级知识产权规范化市场培育试点,重庆网商协会获批国家首批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仲裁调解机构,全市195家知名商场开展“百万市民信赖品牌”“2018重庆品牌计划行动”等活动,47家建材家居企业组建成立了行业性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试点经验12 创新海关工作机制强化进出口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北京市提供)


  解决问题:加大进出口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综合能力,维护良好的进出口贸易秩序。


  具体做法:开展“龙舟”“清风”“中美知识产权联合执法”“龙腾”等专项行动;重点缉查危害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等案件;开展专项风险分析和联合研判,分析总结侵权货物的趋势和特点,在口岸形成联防严控态势;协同创新,探索京津冀三地执法协作模式,构建三地海关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建立三地信息互通互换机制。


  初步成效:执法保护力度显著增强,截至2018年10月底,北京海关共查获侵权案件3.18万批次,侵权商品数量约95.1万件,案值约和人民币1.53亿元,涉及40余个国家和地区。保护的主要品牌包括NIKE、ADIDAS、SKF、苹果、RAYBAN等60余个品牌,有力打击了进出口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试点经验13 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手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贵州省提供)


  解决问题:黔东南州民族手工艺品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具体做法:完善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黔东南州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印发《黔东南州知识产权维权快速保护机制实施意见》;每年举办一次外观设计专利大赛活动,培育一批精品、打造一批新品牌,提升创意设计水平;举办外观设计专利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围绕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工艺设计发展趋势、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及保护等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提升产业档次,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初步成效:近三年专利行政执法办案量均位居全省第二位;开展打击“傍名牌”“侵犯假冒白酒知识产权”“旅游商品市场检查”等专项执法行动,查办专利侵权案件10件。试点以来专利申请达7856件,专利授权3057件;争取国家商标局批准设立黔东南商标受理窗口,累计持有注册商标8032件,地理标志商标达33件。丹寨国春银饰王国春的“手镯(银镶马尾绣)”专利获贵州省“外观设计专利优秀奖”;3家企业通过专利质押累计贷款4200万元;2家企业被认定为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9家企业被列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


  三、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共10项)


  试点经验01 以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群助推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且其价值不易被挖掘的问题,探索建立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建设的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做法:山东省从2016年开始开展了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培育工作,制定出台《山东省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100家左右。经公开征集,结合山东省当前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对征集项目进行了专利价值度综合评价,分别确认15个专利群为山东省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制定出台《山东省核心技术专利(群)资金管理细则》,组织召开山东省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单位建设会,为品牌单位颁发证书并授牌。


  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共有30个专利群被确定为山东省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其中如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紧凑型玉米新品种”,育成品种累计推广种植4亿多亩,创造经济效益400多亿元;中车青岛四方公司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关键技术专利群”成为支撑高速列车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


  试点经验02 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江苏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低、专利创造“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具体做法:江苏省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实行“两类申报方式、双重遴选机制、三种监管手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把握一个目标、用好两类资源、突出三个环节、明确八项任务”。一个目标即培育一批优势创新载体,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并探索出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规律;两类资源是指高校院所的研发资源和高端服务机构的服务资源;三个环节是指研发前的分析研判、研发中的跟踪调整、研发后的策划保护;八项任务是指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快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建立专利申请预审机制、提升专利申请文件撰写质量、加强专利申请后期跟踪等。


  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省财政累计投入经费1.23亿元,组建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37个,建设95家市级示范中心。2015年首批7家示范中心,培育期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893件,新增PCT专利申请203件,专利转让许可200余件,专利产品销售收入88亿元。


  试点经验03 构建覆盖区域重点产业的专利导航服务体系(重庆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当前专利分析、评议、导航、预警工作多头管理、重复投入等问题,探索建立区域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多元化服务体系,分析制约地方产业发展的瓶颈,帮助地方政府、产业部门、重点企业找准技术创新的突破口。


  具体做法:重庆市建立覆盖全市重点产业的专利导航服务体系,依托市知识产权局信息中心建设全国专利导航项目研究和推广中心,在此基础上优选部分区县、行业协会(整合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区域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分中心。目前已建成7个区县专利导航分中心和8个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分中心,形成了“1+7+8” 的区域重点产业专利导航服务体系,建立产业大数据库、专利导航专题数据库、企业竞争对手专利数据库,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市场布局和产品上市开展专业专利导航服务。


  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10月,为市政府提供专利观察6期,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产业导航分析5项,在相关产业规划、政策制定方面给予建议;为企业开展专利导航研究项目95项,涉及技术研发、海外出口等各个环节,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生产经营中的重大决策问题。


  试点经验04 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河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作用不明显,省内产业支撑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探索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新模式。


  具体做法:制定出台《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装备制造、食品2个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其他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建设不少于36个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印发《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规范专利导航实验区的管理;在实验区开展专利导航工作,全面、准确地揭示相关产业领域的竞争格局和动态、专利发展路线,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初步成效:目前,河南省布局了18个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和5个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培育对象,搭建了多个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


  试点经验05 开展专利预警分析以规避企业风险(河南省、江西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或海外投资建厂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问题,通过专利预警,有效帮助企业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撑。


  具体做法: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协河南中心签署知识产权服务合作协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围绕企业需求开展专利微导航、专利预警分析等服务;江西省抚州市出台了《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利预警分析工作实施方案》,市知识产权局走进企业,为企业提供专业领域专利预警分析服务。


  初步成效:河南科隆集团海外投资专利预警项目分析出该公司在墨西哥的投资会有专利侵权风险,科隆集团紧急叫停墨西哥投资项目,将生产线战略转移到罗马尼亚建厂,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试点经验06 构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机制(陕西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陕西省对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发展现状认识不足,且对重大经济活动及重大项目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摸底不清的问题,探索通过专利调查及知识产权评议的模式。


  具体做法:在全国领先制定实施评议工作意见、操作指南和计划管理办法,构建评议工作体系,规范评议工作;建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构库和评议项目评审专家库,培养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人才;提升评议项目质量,事前严格筛选项目,举办专题培训解读政策要求,明晰思路方法,事中主动督促检查掌握项目进展,及时整改问题,事后严格组织验收,跟踪实施效果;梳理总结评议工作经验并宣传推广,2015年起连续三年编印《陕西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案例》。


  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10月,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组织实施了12类72个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实现评议工作联动,及时向安康市政府、延长集团等项目实施单位反馈评议报告。


  试点经验07 开展专利导航工作助推产业布局和企业研发(北京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政府在产业布局,政策制定、人才引进以及经济科技活动决策等方面,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方向,企业战略布局等方面缺乏理论参考和依据的难题,通过知识产权导航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参考。


  具体做法:北京市大兴区每年选取重点产业开展技术领域专利布局分析,研究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专利申请、专利授权等知识产权数据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向量化关系;选择生物医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针对研发立项、指标体系等的知识产权(专利)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通过研究知识产权评议主体、客体等相关内容,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指标体系;对重点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动态进行实时资讯的跟踪与整理。


  初步成效:已开展多点触控技术等14项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分析;对大兴区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以及有效发明专利在35个技术领域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试点经验08 建立常态化的知识产权评议工作机制(湖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湖北省在区域经济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尚未建立常态化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不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对政府决策、产业投资、创新活动的支撑作用等问题,探索建立常态化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切实服务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具体做法:湖北省围绕区域重大产业规划、重大投资项目、人才引进等多个类别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针对人才引进构建了评价方法,包括创新人才地图绘制、创新人才档案核查、人才创新能力评估、人才知识产权风险排查和引进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五大环节,制定了《人才引进知识产权评议操作指南》,制定了《关于在人才工作中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作用的实施意见》;针对重大投资项目则分析了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和问题,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路径及应对措施,对政府政策、资源调配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基于分析评议结果起草了相关规划方案。


  初步成效:先后成功开展了20余项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常态化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逐步形成,有效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试点经验09 优化知识产权布局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江苏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同质化、碎片化问题,探索建立以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知识产权布局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实现知识产权资源、创新资源、经济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协同配合,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具体做法:自2016年正式启动江苏省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以来,围绕全省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以及创新和产业资源开展全面调查,绘制江苏省知识产权资源、创新资源以及产业布局分布图;建立江苏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研究,综合评价产业知识产权布局质量,找准知识产权资源分布存在的问题,提出各区域知识产权导向目录,明确知识产权科学合理布局的方向;开展知识产权、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政策适应性研究,围绕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优化调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政策。


  初步成效:编制完成全省区域、重点产业、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重点城市知识产权资源分析报告,编制完成《江苏省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资源配置导向目录》,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切实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


  试点经验10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制度(江苏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缺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及量化分析资料、缺乏知识产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支撑的有效说服力的问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分析制度,引领和提升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做法: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统计局等部门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制度,在借鉴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实际,研究确定江苏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界定方法,采集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商标和国民经济行业中的经济数据及版权密集型产业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制江苏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目录,测算其对经济的贡献度。自2016年起,连续3年由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发布国内首个涵盖专利、商标和版权的年度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分析报告。


  初步成效:2017年江苏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为24304.21亿元,占当期江苏GDP的比重为28.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个专利商标密集型产业平均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14.89亿元,是157个非专利商标密集型产业平均新产品销售收入的3.85倍,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


  四、强化人才宣传保障(共7项)


  试点经验01 “政府+高校”共建知识产权学院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实务人才(河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法学与理工科专业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难度大的问题,探索法学、理工科相结合的本科培养模式和理工科背景知识产权法学硕士培养模式,解决复合型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及高端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具体做法: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与省内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等学校签订了知识产权学院共建协议,开展学院建设工作评估,对学院人才培养及培训效果、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摸底,推进知识产权学院建设工作。同时,通过设立专项补助、制定引导政策,对开展知识产权学院共建的高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在人才培养培训和软科学课题研究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目前,5所知识产权学院都具备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方向。郑州大学设有一级学科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培养方向。中原工学院已经建立了工科与知识产权专业相结合的交叉培养模式。


  初步成效:河南省开展知识产权学院共建工作以来,年均培养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180人,双学士280人,硕士研究生(含法学知识产权方向)70人,博士1人,年均就业率高达99%以上。


  试点经验02 以多种模式建设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广西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交流合作人才匮乏的问题,探索建设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具体做法:专门成立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培训基地,采用多种模式培养熟悉中国和东盟国家知识产权立法和政策人才。主要模式为:定制培训,基地接受合作单位委托,根据合作单位的需求设计课程,量身定制东盟诸国知识产权立法和政策培训;短期专题培训,由基地根据培训规划确定专题内容,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短期培训;东盟知识产权人才的巡诊培训模式,到广西南宁、桂林、柳州、来宾等城市巡回开展培训,现场为企业开展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知识产权风险诊断并提出诊断建议;高校院所开设东盟知识产权人才等专业培养方向,开设“东盟知识产权立法与政策”“东盟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等专业培养方向;实现远程教育与专业辅导相结合,普及中国东盟知识产权教育。与国家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合作,建立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广西民族大学分站,引进《东盟知识产权法法律基础》等网络课程,同时在基地建设专业课程开放式网络课堂。


  初步成效:2011年以来,基地累次举办培训班50余次,培训5000余人次,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人才保证。


  试点经验03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基层执法人员能力(湖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市州、县市区基层执法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严格保护需求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层次、多途径开展培训,全面推进市州专利行政执法工作队伍建设。


  具体做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举办基础培训,面向全省举办上岗培训班,提高基层执法人员持证率;举办专项培训,每年举办市州执法骨干能力提高班,通过案卷点评、模拟庭审、案例研讨等方式提高办案能力;开展专题学习,组织市州执法人员分别赴广州和杭州学习展会和电子商务案件办理。多途径培养执法骨干,采取顶岗学习、集中培训、导师定向指导等方式,建立省、市州专利行政执法机构交流学习机制;深入县市区基层,开展现场执法督导;遴选、组织市州执法骨干集中开展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案件的培训和办理工作。同时,加大对基层执法队伍建设的激励和督导,对全省年度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


  初步成效:两年来共培训新上岗执法人员约400人,获得国家局颁发的专利行政执法证360余人,全省14个市州在岗执法办案人员总数稳定在30人左右,县市区专利执法系统基本能保障1-2名执法人员,重点培养了14名执法骨干,每年办理电商案件700件以上。


  试点经验04 探索通过引进国际资源培养国际化实务人才(上海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国际业务快速发展,但国际化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探索通过引进国际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对话能力、能胜任国际知识产权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具体做法:上海市建设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加快国际化实务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包括在师资配备上采用国际、校外及本校师资各占三分之一,实行全英文教学,引入国际专家制定培养方案及评估学业水平,建立中国学生每年进入WIPO总部实习的常态化机制等。在学科建设上,先后承接与WIPO联合培养知识产权法(设计法)硕士项目、教育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项目。在高端智库建设上,发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中欧创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等功能,提供政策咨询、专家建议等。


  初步成效:率先在国务院学位办成功备案“知识产权”交叉学科博士点,并与WIPO就深化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达成初步协议,近三年,上海国际学院向各级政府提交专报、专家建议40余篇,部分获得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批示。


  试点经验05 开展知识产权工程师职称评定工作(江苏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相对匮乏,水平良莠不齐但无法鉴定的问题,探索知识产权工程师职称评定模式,加快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具体做法:2006年底,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国内率先设立了知识产权专业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称,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将工程系列中的知识产权专业单列,在江苏省工程系列评审委员会中增加设置知识产权专业高级、中级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制定出台了知识产权高级工程师、知识产权工程师资格条件,形成了江苏知识产权专业高级和中级职称的评价标准,并积极推进设区市知识产权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筹建和评审工作体系的建设。目前,扬州、南京、苏州、盐城、泰州、无锡等设区市相继成立了知识产权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并开展了辖区内的知识产权工程师评定和助理工程师认定工作。


  初步成效:江苏省建立了知识产权人才职称体系、构建职业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人才高级、中级职称评价体系,对于稳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知识产权事业、吸引高层次人才向知识产权专业聚集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申报知识产权专业高级、中级职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申报人数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底,全省经评审取得知识产权高级、中级工程师职称人数达897人。


  试点经验06 开展知识产权巡讲、提高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河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基层知识产权工作能力较弱,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不高等情况,探索通过知识产权巡讲活动,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


  具体做法:从2016年开始,每年由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拨付60万元开展全省知识产权巡讲活动。针对巡讲组建师资团队,形成课程体系,选择培训教材。巡讲中针对各个县不同的产业特点进行授课,分别就文化品牌与创意产业培育与保护知识、原产地地理标志培育与保护知识、质押融资政策解读和银企现场对接环节等开展巡讲。巡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产权服务,组织专家、金融机构、服务机构深入企业实地指导,现场解决工作难题。


  初步成效:近两年,共完成巡讲78场,实现了18个省辖市、10个直管县全覆盖,受训人数达7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和调查问卷6000余份。


  试点经验07 拍摄知识产权专题宣传片、提升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湖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当前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探索通过拍摄我国第一部知识产权专题宣传片,提升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引导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


  具体做法: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利用湖南卫视的影响力,投入500万元,立项拍摄《国之利器》(4集)知识产权专题宣传片。立项后,承制方湖南卫视金鹰纪实频道组建项目团队,走访了百度等50余家企业机构,拜访了吴汉东等近20位权威学术专家,拍摄了中国专利信息年会和上海国际知识产权论坛,采访了包括WIPO全球问题部门助理总干事阿莱穆?格塔洪等在内的12个国家20余个政府机构或组织的负责人。全片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分为财富密钥、创新引擎、竞争法宝、强国根基四部分,分别从财富、制度、市场、产业四个维度,立足全球视野,汇集国内外名企,对话行业领袖精英以及权威专家,通过现实案例,解码名企发展的成功之道,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初步成效:2017年4月26日,《国之利器》在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卫视和芒果TV同步首播;随后,该片先后在湖南、广东、上海、新疆、北京、青岛、重庆等省市卫视频道播出;获得2017年度“中国十大纪录片”荣誉。同时,精心制作中国首部知识产权专题纪录片《国之利器》的国际版,向世界传递中国知识产权声音。


  五、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支撑体系(共8项)


  试点经验01 依托知识产权省部会商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广东省提供)


  解决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工作对广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广东建立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知识产权省部会商工作机制,集聚中央和地方资源,共同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具体做法:2008年,广东省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第一轮知识产权合作会商工作机制,双方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经济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层面知识产权重大决策部署与广东省发展实际,找准知识产权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系统谋划广东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思路,实施一批体现广东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重大合作项目。2016年,广东省获批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省。为加快广东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当年又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第三轮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议,每年联合印发年度工作要点,开展督导落实,确保会商事项与强省建设试点任务的有效衔接。


  初步成效:自开展知识产权省部会商以来,双方共同谋划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金融特色试点平台、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广东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广东专利综合实力、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推动了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有力支撑了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试点经验02 探索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广东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的问题,探索一种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模式,激发创新活力,打通创新链条,释放创新效益,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具体做法:广东省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设立区级知识产权局,负责知识城的商标和特殊标志的管理工作,实现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职能“三合一”;制定颁布知识产权 “美玉10条”政策,印发《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首创知识产权运营全链条扶持,引入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体入驻开发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运营中心,集聚审协广东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等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重点机构,引入优秀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目前,中新广州知识城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是全国首个且是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


  初步成效:两年来,广州开发区创建“知融汇”品牌活动,完成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居全市首位,达4.7亿元(占全市比例超过40%)。设立规模为1000万元的区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成立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快速协同保护服务。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办理案件近2万件,结案率超过85%,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样板区雏形初现。


  试点经验03 以创建试点示范带动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湖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够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水平不高,对知识产权工作的专业性认知不足,导致专利管理工作低端重复的问题,探索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具体做法:湖北省通过政策引导、整合资源、项目扶持、配套服务、资金调整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支持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开展示范企业建设工程。根据不同企业的发展周期特点和需求,设置企业知识产权专题项目,从知识产权管理、导航、评议、运营四个方面精准引导,培育了一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知识产权运用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具有显著优势的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8月,湖北省累计投入引导经费5000多万元,全省示范企业和示范建设企业总数达到1245家,实现全省103个区县的全覆盖,进入工程的示范、示范建设企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1.83%,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7.68%。


  试点经验04 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强县建设工作体系(云南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县域知识产权管理长效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企业创新活力不强、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探索知识产权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切实发挥知识产权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具体做法:构建知识产权管理长效机制,昆明市官渡区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区财政逐年增加知识产权经费投入,制定一系列扶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同时,成立区发明协会,在创新创业及孵化园区、市场及各街道办事处等设立13个知识产权工作站,组织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搭建“季官知识产权超市”,开展区域知识产权运营和服务。


  初步成效:官渡区自2011年以来,资助授权专利1010件,评选区专利奖17项,专利转化项目17项,企业共获中国专利奖和省专利奖5项;培育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9家,引导培育区内企业获国家、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87家;引导扶持29所学校成为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学校。


  试点经验05 建立 “一把手”责任制推进县域知识产权工作模式(广西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县域知识产权工作和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短缺,专利申请“量”与“质”不平衡,发明专利在专利申请量中所占比重较低,专利的“含金量”总体上不高等问题,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促进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知识产权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具体做法:将知识产权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县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区)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乡镇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签订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责任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知识产权强县(区)建设,实行目标管理。


  初步成效:广西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以来,已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22个、示范县1个,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县(市、区)37个、示范县(市、区)34个。2017年广西专利综合实力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8位,在西部地区中排名第4。


  试点经验06 培育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单位(上海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专利工作基础薄弱,专利管理制度和专业人才欠缺,专利运用和保护能力不强等问题,探索实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企事业单位专利工作能力。


  具体做法: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财政局按照《上海市企事业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单位认定与管理办法》,每年安排财政资金,认定130家至150家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单位,引导和支持其开展专利管理标准化建设、专利战略制定与实施、专利数据库建设、专利转让许可、专利维权、专利人才培训等工作,项目实施期为两年,通过验收的试点和示范单位可分别获得40万元、60万元的经费支持。


  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本市累计认定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单位851家,通过贯标认证的企业已达100多家,有专利工作者、专利工程师、专利代理人证书的专业管理人才大幅增加,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试点经验07 “专业认证与省级验收”双轨并行推进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陕西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多数企事业单位存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引导支持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科学、系统、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具体做法:采取贯标企业的遴选机制,在企业自愿申报基础上,组织筛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的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设有创新研发中心的企业开展贯标,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实行辅导机构的自愿备案机制,面向全国征集有条件、有意愿参与贯标的服务机构或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贯标咨询辅导。实施贯标服务质量的监督机制,制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服务管理办法》。采用专业认证与省级部门验收的双轨并行制度。


  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10月,全省参加知识产权贯标企事业单位达到700余家,参与贯标的省内外辅导服务机构81家,280余家单位完成专业认证或省级部门验收。


  试点经验08 构建优质专利代办服务工作模式(广东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办理专利事务存在耗时长、手续复杂等问题,落实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提高专利事务公共服务水平,为各类创新主体节省办事成本。


  具体做法:一是大力推广专利电子申请和网上缴费,建设广州代办业务语音咨询系统、代办业务管理系统,解决办事进度查询问题。二是服务工作前移,广州代办处在企业办理专利权质押的初始阶段予以指导,让企业较快获得融资。三是简化办事流程,申请人提交专利费用减缴材料且审批通过,之后一年内申请的专利自动享受费用减缴。四是优化流程,申请人在广州代办处实现专利优先审查“一站式”办理,同时为专利权质押登记、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以及专利登记簿副本出证等业务提供加急业务。


  初步成效:截至2018年11月,广东省专利电子申请率提高到98.25%,已有881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得到快速授权,受理专利复审和无效案件1.5785万件。其中,开展的专利复审和无效宣告请求受理工作,被评为“2017年专利审查十大热点”之一。


  六、助力精准扶贫(共3项)


  试点经验01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精准扶贫资源导向目录(广西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知识产权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相结合的问题,探索和挖掘知识产权自身价值,形成引导目录,吸引社会创新资源投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做法:广西在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5大领域开展摸家底、清布局等调研工作,对收集资源开展静态、动态等资源匹配分析,同时在政策、数据、可视化等多角度分析支持下定政策、定方案,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紧密相关的知识产权导向目录和政策措施,打通了知识产权与产业经济需求的链条。


  初步成效:广西率先向社会发布《广西知识产权(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导向目录》,筛选出保护类、培育类等地理标志资源349个,列明上述地理标志资源在54个贫困县(区)的现有规模、产品溢价率、地理标志品牌强度、地理标志品牌价值等指标数据,同时科学测算出每个地理标志品牌产品为贫困种养户预计增收及2020年的预期规模等,为推动贫困地区地理标志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提供可借鉴的知识产权价值导向模型。


  试点经验02 建立地理标志运用考核工作机制(重庆市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地理标志存在的重注册轻运用现象,地理标志没有得到充分运用、闲置率较高等问题,探索地理标志运用的新模式,加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


  具体做法:重庆市奉节县构建考核机制,将地理标志发展战略纳入了乡镇及相关部门的年度经济发展指标考核范畴;构建协调机制,成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构建商品识别机制,出台了《奉节脐橙产品地方标准》。同时,争取企业响应,使地理标志使用企业逐步走向重保护、重管理、重培育的路子。


  初步成效:截至2017年底,奉节脐橙全县销售收入超过10万元的种植户达1500户,超过20万元的达60户,超过50万元的有5户,最高收入可达150多万元。“奉节脐橙”的品牌培育带动了包装、运输、加工等产业同步发展,可增加相关产业收益5亿多元。


  试点经验03 以地理标志标准化培育区域品牌(贵州省提供)


  解决问题:针对当前一些地区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重申报轻运用,未能发挥区域品牌带动特色经济发展的问题,加大对地理标志工作的统筹协调,通过实施产业化促进项目,推进地理标志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培育区域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具体做法:贵州省将地理标志工作纳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工作的年度推进计划,投入资金启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促进工程,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制定完善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规范使用专用标识,围绕黔酒、黔茶、黔药、旅游商品和其他农特产品,推进地理标志的登记、注册和核准保护,创建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


  初步成效:2018年全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290个,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产品136个,使用专用标志的企业996家。“湄潭翠芽”品牌价值由2009年10.2亿元增至2017年102.17亿元。“盘县火腿”单价从2013年的平均33元/公斤增至2017年的100元/公斤,销售收入由2013年的1323万元增至2017年的3.56亿元,带动3180户农民致富,每户农民年均增收4.8万元。


  扫描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链接可进入投票系统参与投票,每个账户每天限投一票。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