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完善专利运营体系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11/13 9:58:00

  2017年,青岛市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之一,获得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一年多来,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青岛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杨爱民表示。随着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正成为青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让这座美丽、浪漫的海滨城市魅力倍增。


  专利质押贷款新模式


  今年国庆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青岛市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主任刘建志代表中心与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正式签约。说起此次签约,刘建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联盟又增加了新成员!”刘建志口中的联盟正是青岛市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联盟,目前联盟已汇聚了13家银行、9家保险公司、5家担保公司、6家专利评价机构、1家保险经纪公司,为数百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是青岛的创新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融资难,政策性引导缓解融资贵,专业化服务化解贷款风险,实现运用保险撬动贷款的工作效果,打通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其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刘建志说。


  今年年初,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岛镭创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低发散角半导体光子晶体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5年,正是这家企业以核心专利抵押,只交了10多万元保险费,不到20天就拿到500万元贷款,成为了青岛市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扶持的第一家企业。此后3年,青岛镭创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连续3年获得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的支持,有了资金的保障,科学研发没有了后顾之忧,企业凭借自主创新实力,效益稳步提升。


  在青岛,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的成功案例遍地开花。专门生产专业流体气控阀门产品的科技型企业青岛海菲勒气控阀门有限公司,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接到国外厂商的大量订单,急需资金扩大生产能力。但由于企业轻资产,缺少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就在此时,海菲勒了解到青岛市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业务,很快用自己拥有的10件专利权质押贷款到了100万元。


  “仅今年上半年,青岛市就支持推动了2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利质押保险贷款融资5400万元。完成《青岛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初稿,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正在进一步修改。”杨爱民介绍,青岛市利用3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给予开展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银行、担保、保险等)一定风险补偿,支持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参与专利权质押融资。“有了政府的扶持,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这一‘青岛模式’才能稳步推进。”


  除此之外,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还不断完善专利权质押贷款资助政策,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以专利权质押从银行取得1年期信贷资金的,还本付息后,按贷款利息的50%给予贷款企业贴息资助,从多方面为企业打通资金“梗阻”。


  多措并举运营显成效


  今年6月,青岛橡胶谷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入选第四批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培育机构名单。“公司以服务橡胶产业发展作为定位,加强知识产权的深度挖掘服务,通过建设一些平台打通线上线下市场供需渠道,贯通知识产权资本化道路,为橡胶企业实现高效能、持久的经济效益。”青岛橡胶谷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闫淑军表示,在青岛市知识产权局的鼓励下,依托橡胶谷在化工橡胶领域的发展优势,企业通过联合行业内重点企业共同参与及相关专利购买收储的方式建设专利池或专利包,借助电子交易系统,吸引外围投资者和资金进入,实现专利证券化,从而探索尝试出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


  “青岛市着力打通知识产权运营链条和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机构、资本与产业等要素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与实体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生态环境。”杨爱民介绍。


  今年4月,青岛市知识产权局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签订《青岛市高价值专利评选政府采购合同》,开展针对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组合(专利池)、针对高校院所的高价值发明专利评选。截至今年上半年,完成2018年青岛市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25个项目的立项工作,新增通过贯标认证企业150家,2亿元规模的智慧家庭产业专利运营基金设立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年内实现高效运营。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展开的背景下,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让青岛这座创新之城充满活力。


  杨爱民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加快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设立工作,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在重点产业领域中对相关企业实施专利导航工程;积极推广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融资模式,扩大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惠及中小微企业范围;大力培育高水平运营服务机构,推动专利资本化、证券化、标准化,促进企业、高校院所专利资产转化为现实收益。(本报记者 李倩)


  

 (编辑:李星仪 实习编辑:邵京京)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