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资产证券化:实施创新模式 激活专利价值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9/19 15:47:00

  ——访深圳华智券通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亚

 

  一面守着专利这座“金山银矿”无从下手,一面为融资难叫苦不迭,这似乎已成为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常态。如何有效利用专利这一数量庞大的无形资产,开发其隐藏的内在交易价值,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流动性资金支持,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专利资产证券化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实践操作层面却一直困难重重。


  “专利资产证券化为我国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的新途径,相比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传统融资方式,其具有门槛低、速度快、风险小以及更具有普及性等方面的优势。”深圳华智券通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下称华智券通)总经理李东亚研究知识产权证券化多年,尤其对专利资产证券化的理解颇为深刻。在他看来,虽然专利资产证券化在国外的实践一直障碍重重,但在国内政策支持和现实需求下将大有可为。


  找寻融资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每年我国都会产生大量专利。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了138.2万件。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专利仍处于闲置状态,如何用有效运营手段盘活专利资产,实现市场价值,解决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这极大地制约了相关企业的创新发展。”李东亚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手握着专利这座“金山银矿”,他们掌握了大量专利,如果这些专利能得以盘活,那么就能有效缓解他们的融资难题。在李东亚看来,专利资产证券化就是撬动专利“金山”的有效途径。


  所谓专利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在专利领域的延伸。专利资产证券化就是专利权人把专利将来可能产生的收益剥离于企业之外,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转移给特殊目的机构(SPV)。该机构通过运营和管理,分离与重组基础资产中的风险和收益因素,并向投资者发行以该基础资产为担保的可流通权利凭证,借以为权利人融资。投资人按期获得专利运营带来的现金流,从而获得收益。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专利资产证券化的成功案例较少,可供借鉴的地方不多。2000年7月,耶鲁大学为了进行项目融资,与Royalty Pharma公司签订了专利许可收费权转让协议,Royalty Pharma公司首次尝试性地开展药品专利许可费证券化。2003年7月,Royalty Pharma公司推出了第二起专利证券化交易。2003年,日本的Japan Digital Contents株式会社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第一例专利证券化。2013年5月,于美国芝加哥知识产权金融交易所上市的专利许可使用权证券化IPXI运营平台,“以专利许可使用权份额为标的”进行了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的新尝试。然而,在运行几年后,也以失败告终。


  在李东亚看来,国外关于专利资产证券化的做法具有天然的缺陷。“国外专利资产证券化大多采用类似债的发行模式,将专利的许可权作为实施基础。这种方式导致作为发债主体的企业,其信用评级很难达到标准,并且专利的价值也难以做到精准评估,这两大关键因素致使类似债的实施方式难以广泛开展。”李东亚指出。


  不可否认的是,专利资产证券化对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具有较大优势,尤其在我国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的当今,将知识产权以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对于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缓解实体经济资金不足的困境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经在大力提倡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探索,由于模式和法律规范的限制,在实操层面一直进展缓慢。


  着力探索新模式


  在金融机构及企业担任过知识产权总监、创立过知识产权咨询公司……李东亚的工作阅历相当丰富,横跨了金融和知识产权领域,这为他日后在知识产权证券化领域的探索奠定了基础。2015年前后,李东亚开始关注知识产权证券化,通过持续理论研究、与业界专家交流,让他笃定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2017年,他在深圳建立了华智券通,专门从事知识产权证券化研究工作。


  “为了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新模式,我们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各金融机构、企业等方面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先后调研了不下100家各类交易所及其会员单位,以及200余家各类企业,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创新交易模式进行了理论探索,对交易规则、风险防范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李东亚表示。


  以专利资产证券化为例,在他的方案中,专利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实施对象应该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对企业的准入门槛设置了一定条件。首先,企业应成立三年时间以上,企业营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具备一定的产业化能力。其次,企业应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其中应包含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专利组合。“专利资产证券化最大的难题是专利的价值评估,对主体的强依附性所导致的价值弹性,以及专利隐性价值大于显性价值的自身特征决定了难以按照现有的评估方法对其进行精准估值。我们的模式是绕开了对专利本身的估值,而是将专利的收益权作为证券化基础,将专利价值与企业营收挂钩,通过博弈价值评估模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让专利价值随着企业经营动态调整,是一种类股的交易模式。”李东亚表示,专利的收益率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银行利率、企业的规模、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收入增长度等。


  李东亚向本报记者举例,一家企业如何进行专利资产证券化交易:一家需要融资的企业,首先由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评估机构对企业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评估诊断,评估内容包括成立年限、财务状况、自主研发情况、知识产权情况等。评估合格后,给出融资额度。此外,企业还需就每年给投资人的投资回报进行约定,并与基金公司签署相关协议。随后,该企业就可以在交易所内进行份额化的交易。从交易时间看,企业从进入交易所到拿到融资,最长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最短一周即可完成。


  “为了保护企业和投资人的权益,我们在方案中专门设计相应的保障机制,实行弹性专利资产包机制,如果资产包内的专利出现了专利权利丧失风险,那么企业须在一定期限内进行补充。”李东亚介绍。企业在交易期间如果出现破产倒闭情况,基金公司会回购投资人手中的标的,以保障投资人权益。企业在交易期间发展势头良好,可以一定价格进行标的回购。


  目前,这套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已经过一家企业尝试。在李东亚看来,知识产权证券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未来一旦与相关交易所达成合作,这套模式就能更好地落地实施。


  “对企业而言,专利布局是‘烧钱’的事情,而一旦专利资产实现证券化并成功变现后,那么专利也就成为一件可以‘挣钱’的工具。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专利运营新模式,未来一旦实施,将倒逼企业更加重视专利质量,为更多高价值专利的产生提供助力。”李东亚如是表示。本报记者 裴 宏 刘叶婷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