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博:铁板浮雕技艺传承人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 2018/7/17 10:26:00

    笔墨纸砚,点画勾染,纸上作画是中国人表达情感和人生理想的传统方式。然而在河北,有这样一位民间艺术家,他以铁锤做笔,铁板做纸,打造出一幅幅生动的充满乡愁和乡思的铁板浮雕作品。他就是开创了铁板浮雕艺术的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郭海博。

 

  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

 

  走进郭海博的工作室,墙壁上挂着一幅幅冷硬中不乏生动、色彩与温度的铁板浮雕,郭海博正锤錾并举,铁笔龙蛇,时而金声玉振,时而黄钟大吕,时而烈焰烧灼,几经雕琢,一幅凹凸雅韵、形神兼备、黑白相间的铁板浮雕作品得以呈现,令观者深深震撼。

 

  20余年来,郭海博铁板浮雕艺术频频入选国家级、省级大型美展及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博览会,并多次摘金夺银荣获大奖。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其“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3年,郭氏铁板浮雕艺术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郭海博被认定批准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艺术”传承人。

 

  硕果累累间凝聚的是“打铁人”的辛劳与汗水。30多年前,郭海博对泥塑非常痴迷,但泥塑易碎不好保存,他产生用铜搞雕塑的想法,可铜在当时是贵金属,买不起,就想到了用相对价廉的铁代替。随着构思不断深入,郭海博发现,铁虽然在锤锻时会出现龟裂等情况,但锤锻后粗糙的肌理效果却天然质朴、栩栩如生,很适宜用来表现太行山区的中老年人物;尤其在铁板上破坏性地反复敲打后,表现山、石、老树皮等肌理效果,能产生苍劲质朴、率真自然的艺术效果。

 

  在母亲和妻子的支持下,郭海博开始置办工作案、电剪、台钳、榔头、铁板等工具,还把放杂物和自行车的小房腾出来作为工作场地,就这样正式踏上了探索铁板浮雕技法的漫漫征途。

 

  路摆在了面前,可具体怎么走?由于这是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一切都要一点一点摸索。郭海博回忆说,最难的是寻找铁板浮雕制作技法,这些技法直到现在还在完善中,比如铁板的冷锻技法,当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但全国范围内都没有找到,就这样从零开始研究、探索。快30年了,他用过和废掉的铁板要用吨来计算,累计投入了140多万元。这也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现在只要用手掰两下,再看看铁板的氧化皮,就能知道它的硬度、成色与好坏。

 

  这种只有投入没有收获的局面,直到1997年才彻底改变。经朋友推荐,郭海博带着作品参加了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迎香港回归美术作品精品展”,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他的作品不但入选大展,还得到了组委会的一致好评,从此,铁板浮雕一发而不可收,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打铁匠人”用一锤一錾,用夜以继日的汗流浃背,终于迎来了成功的喜悦。

 

  接地气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成功后的郭海博依然“接地气”,他居市井、骑电动车,过着平凡的生活,并且从1997年起至今,一直坚持每年到太行山采风。郭海博说:“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太行山下一个安静而秀美的小山村里度过的,那里不仅有独特的民居石房,还有缓慢的、似乎和现代生活节奏无关的安详气息,太行山的风土人情给了我最早的艺术启蒙。感受那里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血有肉,有生命脉搏。”如今太行山每一个村子里都留下了郭海博的足迹,他还花了4年时间去创作“太行山风情”系列铁板浮雕作品,当中有身穿破旧白花小棉袄、胆小害羞的《丑娃》,有瓜果飘香的《秋韵》,有安详的老牛带着调皮的牛犊玩耍的《山里人的希望》……呈现在铁板上的富有风情和肌理的画面,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曾经有位富商看到后想出巨资购下这一系列作品,但被郭海博婉拒。“这个系列的作品寄托着我的乡愁,是我最珍贵的作品,给再多的钱也不卖。”郭海博十分肯定地说。

 

  如今的郭海博一边创作,一边编写铁板浮雕技法图书,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郭氏铁板浮雕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等这边徒弟带踏实了以后,我还打算重新再走一遍当年走过的太行山村落,找到新的创作灵感,继续用铁笔描绘美丽河北。”他说。(记者  李秋云)

 

 

  (编辑:蒋朔)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