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创业投资催化“纸”变钱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7/13 11:26:00

    人类科技进步以指数速度增长,同时带来知识产权的大发展。国内知识产权领域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旨在鼓励技术创新人员对接市场,加大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力度,并将分配向核心研发人员倾斜,堪称科技供给侧的改革开放。笔者认为,应充分借助创业投资升级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商业模式,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实现人尽其能,利益捆绑,风险共担,共创共享。

 

  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通俗易懂的说法是把纸变成钱,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指出了这项工作的难点所在:需要,也就是转化,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催化剂

 

  当前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的普遍做法是出售,实践中也确实有一些专利卖出了过亿元的高价,引起了很多技术研发工作者的艳羡。但大多数专利持有人,并不懂得如何卖专利,也无法有效找到愿意出高价的买主,只是待价而沽,真正能够进行转化的知识产权比例并不高。

 

  笔者认为,让专利能够得到有效运用,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展现其创造价值的能力,是实现专利价值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件专利或者是核心技术一直被束之高阁,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很容易过时或被其他技术所替代,造成巨大浪费和经济损失。

 

  专利高价转让的标杆效应,让很多技术开发人员期待自己的专利也可以卖出同样的高价。这种期待可以理解,但过于执著于这种预期,在实践中很容易让技术持有方和技术转化方形成博弈关系,也无形中大幅提高了交易门槛,这种心态也将很多潜在的合作机会挡在门外。可以说,有效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应该是合作各方的共赢,而不是某一方的胜利。如果合作中只有一个赢家,这种合作就无法持续,也就不具备可复制性。

 

  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需要有效整合技术、产品、市场、资本等各种要素,最终实现市场价值。在这个组合中,人和资本是基础的生产要素,其他可以通过这两样资源交换获得。专利的有效运用,离不开研发团队的紧密协作,把技术原理或原型变成具体的产品或作业系统,升级换代的后续研发工作也往往需要紧密捆绑研发团队。如果只是单纯购买一项技术,而没有形成紧密有效的合作关系,落地过程往往磕磕绊绊,最后难以为继。因此,找到各方利益捆绑、紧密协作的商业模式,避免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变成一锤子买卖,将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工作的快速发展。

 

  在商业实践中,用创业投资方式推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将知识产权持有人和产业转化方作为发起股东成立公司,技术发明方以知识产权出资,产业转化方以现金出资,再吸引投资人以股权投资提升公司价值,注入资金把公司进一步做强做大。知识产权持有人可以获得未来的企业分红,更有机会通过IPO或上市公司并购,获得更大的股权收益。这样的转化方式有利于各方长期合作共赢,兼顾了知识产权持有人的短期利益和长期收益,也更有想象空间。在这个合作中,技术团队也将有机会认识到,市场、管理、资本运营等团队成员的重要性。

 

  美国硅谷的快速发展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1980年,《拜杜法案》的出台为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三方合作、共同致力于政府资助研发成果的商业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激励,加快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步伐,最终带来一波科技繁荣的高潮。在硅谷的发展过程中,大量风险投资涌入,资助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打开了释放科研院所创新活力的大门,也打开了风险投资大量涌入这一技术密集区的大门。让纸变成钱,让技术人员变成企业股东,风险投资在其中是很好的桥梁,也是最佳的催化剂。(方银河)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