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喜降专利“甘霖”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7/4 14:58:00

    拥有近10件实用新型专利的一项节水灌溉新技术,换来1.1亿元的真金白银,更将变不毛之地为丰润良田。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批批高价值发明专利一次次书写辉煌,却鲜见实用新型专利走出国门、赢得大单。这一奇迹是怎样炼成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拜访了宁夏大学,一探究竟。

 

  走进宁夏大学宁夏(中阿)旱区资源评价与环境调控重点实验室,并不大的空间里被各个年代的节水灌溉设备摆得满满当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发使用的的推车配塑料桶到最新的渗灌管道,每件物品都彰显出人类在干旱地区开展农业活动的艰辛和付出的不懈努力。在去年9月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宁夏大学孙兆军教授团队的节水灌溉项目与阿曼苏丹卡布斯大学签署了中阿节水设备技术转移合作意向协议,成功获得1.1亿元人民币订单。今年初,全球首套地下全渗灌堵同管管道生产线在宁夏大学研发成功,并已投入生产。

 

  事实上,节水灌溉并不是什么黑科技。早在中国唐代,就有引泉水进行节水灌溉的记载。到了现代,更是发展出喷灌、滴灌、渗灌等方法,无外乎都是用水渠、管道将水输送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的方法,原理其实并不深奥,也早已成为公共领域的知识,但如果谈到真正在干旱地区实施和大面积应用却并不简单,除了解决水源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让系统在无电网的田间工作、如何控制管道的渗漏水量和解决管道在极端环境下老化等等一系列问题。

 

  项目成功的秘密在实验室里都能一一找到。为解决田间没有电网的问题,结合干旱地区多风特点,团队研发出一套风力发电设备,焊接的钢架外形酷似迪拜帆船酒店。而为能够控制渗漏水量,团队选用新型再生橡胶材料制作输水管道。材料具有弹性,增加水压到一定压力时水滴才能渗出管道。这一改进能够按照耕作需求自行设定管道长度及渗水部位,改善了以往整条管道全部出水的缺陷,解决了未耕作区域水资源浪费问题。

 

  获得订单的终极秘密就在实验室中央的一个巨大的透明箱中。孙兆军介绍,这个箱子能够完全模拟阿拉伯国家的土壤类型,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的结构等条件。就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反复试验,挑选出最符合要求的材料。从实验结果来看,最终选取的材料所制成的管道可在阿拉伯国家气候和土壤环境下使用20年。

 

  此外,团队成员焦炳忠还介绍,团队还根据整套节水灌溉系统的特点,设计开发了智能管理系统。焦炳忠掏出手机打开一个应用程序,上面实时显示了系统的状态、水量水压等信息,以后农民躺在家就能进行灌溉了。

 

  专利价值不应以专利类别来衡量,关键看哪些人在研发,哪些人在使用。在谈到为何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时,孙兆军说,我们根据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发,涉及到专利申请都要考虑怎么用,并提前考虑标准化,目前我们实验室70%的专利都被列入标准。孙兆军介绍,节水灌溉领域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有了成果需要迅速通过专利进行保护,正因为如此,他更青睐申请审查周期较短的实用新型专利。同时,由于产品即将走出国门,团队也在积极准备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期望在美国、韩国等国家与节水灌溉领域的世界水平一较高下。

 

  近日,首批10万美元货款已经转入与阿曼某农场合资的第三方公司。孙兆军表示,节水灌溉市场新增需求超3000亿元,市场非常广阔。他更期待能够搭乘一带一路的顺风车,让这项润物无声的技术泽被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不毛之地。(本报记者  杨柳)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