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饕餮盛宴 传承文化之美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6/20 10:04:00

    惊艳的奉贤滚灯表演、栩栩如生的姑苏刺绣作品,穿越千年的古琴九霄环佩再现天籁之音……69日,是我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非遗公开课》特别节目,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饕餮盛宴。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节目呈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让求知若渴的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大饱眼福。

 

  近年来,一大批介绍非遗项目的优秀文化节目开始活跃在大众视野,如《国家宝藏》《了不起的匠人》等,在展现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对进一步提升和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起着重要作用。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何炼红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自立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应长期坚持的主题。

 

  非遗课堂展现文化魅力

 

  云想衣裳花想容。如云霞般绚烂的织锦,才能称得上云锦。坚守云锦织造技艺46年的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在《非遗公开课》中展示了他带领团队还原的一件清代乾隆皇帝的龙袍,以及花费13年时间才复制成功的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和多件雍容华贵的云锦嫁衣。云锦所有的工艺全部由传统织机和手工制作完成,这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周双喜介绍。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云锦的制作过程,节目组还从南京将高4米、长5.6米、重350公斤的云锦大花楼织机搬到了北京的录制现场。织工在大花楼织机上一待就是许久,非常枯燥,为了打发时间,云锦工人劳作时口唱小曲自娱自乐就形成了就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周双喜向全国观众介绍了另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南京白局的由来,节目现场,云锦织工夫妇闻万福和李春红一同演唱了南京白局《南京欢迎你》。

 

  《非遗公开课》是对非遗传播里程碑式的实践。正如节目主创人员之一、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所说,节目在保留传统展示方式的基础上,设计了许多创新的表演方式,除了南京云锦制造技艺、南京白局外,滚灯、口技、木活字印刷技术、苏绣、侗族大歌、古琴、京剧、少林功夫、舞龙舞狮等1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精心制作的舞美和灯光的衬托下,将多彩非遗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创新传承方式频现亮点

 

  现场来参加《非遗公开课》的有不少外国友人。面对不懂中文又初次接触非遗的外国学生,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珮瑜现场传授京剧念白和表情包,文化大课堂一下子充满了欢声笑语。

 

  人们常用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形容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侗族大歌。《非遗公开课》节目组邀请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潘萨银花,携老中少三代传承人带来原汁原味的《祖公落寨》,再由著名歌唱家雷佳现场演唱用当代音乐语言重新改编过的侗族民歌《夏蝉之歌》。两种风格迥异的歌曲,事实上又一脉相承。民歌是记录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史书,希望通过重新编配原生态民歌的方式,把具有民族韵味的传统民歌传递给更多的人。长期致力于民歌创新和推广的雷佳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深有感触,民歌就像是蒙上一层灰的古老家具,需要掸一掸上面的灰尘,才能重新发现藏在下头那晶莹润泽的肌理与纹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非遗传承人在追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创新方式。节目主讲人之一、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表示,非遗是传统的,时尚是鲜活的。我们要用创新来传承非遗,把非遗融入时尚,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引领时尚。

 

  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这堂让人受益匪浅的《非遗公开课》已经圆满结束,而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生动实践课堂正仍在不断探索中进行。(本报记者  李倩)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