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利撑起宁波产业发展美好明天

文章来源: 宁波日报
发布时间: 2018/4/18 9:37:00

  原标题:以专利撑起宁波产业发展美好明天

  ——市政协委员为“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开良方


  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要素,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高端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华丽转身,这是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的美好愿望。那么,加强“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让企业静下心来搞研发,重培育,激发创新动力,应该是把这一“美好愿望”变成“美好现实”的唯一可行路径。


  近日,市政协以委员月谈会的形式组织市政协委员,针对宁波市“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中存在的症结开出良方。


  培育 大投入才有大产出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投入才有产出,有大投入才有大产出。在知识产权培育上,要取得突破性成效,没有科技大投入肯定是达不成的。


  近年来,宁波市的科技投入逐年增长,在知识产权创造上也实现了“质”与“量”的双重跃升。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比从2011年的9.2%、4.4%提高到2017年的29.8%、14.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5件,获国家专利金奖1件、专利优秀奖31件、外观设计优秀奖17件。


  纵向比,宁波在知识产权创造上成绩斐然,固然可喜。但是,横向与标杆城市深圳比、与近邻杭州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委员们分析指出,这种差距与宁波科技投入在国内同类城市中相对较低有关。以R&D占GDP的比重为例,2016年宁波为2.42%,而杭州、南京、青岛分别为3.1%、3.05%、2.84%。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科技成果反过来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力量。经过多年培育,宁波市已经涌现出江丰电子等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度高、国际竞争力强、能引领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尤为可喜的是,目前,全市70%以上发明专利来自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已经超过3300家。2017年,以高价值专利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超过15%。


  但是,宁波市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自身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没有专利布局概念;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缺少与华为、中兴、阿里巴巴等类似的发明专利独角兽企业。有委员反映,一些企业仍抱着“小富即安”的思维,或科技投入实力不足,或惧怕创新失败风险,或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在科技创新甚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犹豫观望,错失转型升级良机。


  委员们建议,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更多地整合各方资源投放到科技创新领域,营造最适合知识产权培育的软硬环境,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另一方面,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励企业研发新产品、新设备、新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资金投入。同时,要通过举办企业知识产权高峰论坛等形式,让企业真正认识到只要有核心的专利和品牌,就能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就能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如何培育?委员们建议,各级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项目,及时研究预测项目的专利现状和空白点,在项目启动之时就开始培育高价值专利,在结题验收时对有高价值的专利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激励企业加快专利推广应用研究开发,尽快实现其高价值。


  各级政府的大投入并不局限于资金上,在服务工作上同样要有“大投入”“细功夫”。有委员建议,要加快制作知识产权支持政策的文件汇编,集合散见于各种文件中的包括市、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为研发企业、研发人员等提供精细服务。要整合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管理职能,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逐步建立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运用 大合作才有大成效


  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运用,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实际作用,造福于社会和百姓。


  委员们指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存在两大“瓶颈”:评价机制重前轻后,科研人员缺乏动力,大量科技成果“走不出”实验室;衔接机制不够精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空白地带”无人填补,使得创新和发展“首尾不能相连”。


  要构建专利转移转化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以自行实施、许可他人实施、与他人合作实施、转让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加速推进知识产权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推动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市场价值。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成功进行专利交易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服务。要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企业专利申请、维权、托管、诉讼、咨询、培育等提供有效服务,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要与“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相结合,围绕“3511”产业体系,鼓励企业以跨国并购、技术合作、协同创新等模式,引进培育一批关键技术领域的高价值专利组合。


  要做好军民融合特色的知识产权运营大文章。“我国十二大军工集团及其所属军工单位拥有大量国防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是我国高新技术的宝库。目前,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已集中解密了3000余件国防专利,其中首次发布解密国防专利2346件。”有委员建议,宁波市应尽快把军民融合新动能纳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中来,搭建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的桥梁,鼓励宁波企业与军工单位合作,进行军工专利(国防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在宁波市的推广应用和二次研究开发,并在政府有关科技专项和计划立项中予以倾斜、给予经费支持;鼓励以军工单位国防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为载体,按照“政府搭台、多方参与、市场机制、政策引导、资源共享、模式创新”原则,加强宁波市企业与军工单位的交流、沟通与对接,开展广泛的专利合作,催生和培育出有市场前景的高价值专利。


  还有委员建议要加快培育一批专利导航公共服务产品,助力政府和企业专利战略实施。“充分挖掘运用宁波市现有的专利数据库资源对企业发展规划益处多多。”广泛宣传专利大数据知识,帮助更多企业准确把握产品产业专利现状,预测专利获得的产业价值,使企业能够进行专利科学布局,为企业提供专利战略发展的导航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股权资本投资基金积极参与。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形式,为企业和创新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培育工作提供金融“血液”。


  保护 大力度才有大震慑


  企业界有句话,叫“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要走出这个怪圈,既要求企业必须有死地求生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全社会营造起保护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权益,为推动科技创新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近年来,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宁波市成立省内首家“国字号”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始筹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并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市场监管局、宁波海关等十余家部门单位,设立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第三方平台,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案件转交机制,形成覆盖线上线下的行政执法网络,初步构建起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格局。同时,培育了一支60多人的专利执法队伍和一支120余人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建立了常态化的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援助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多部门协同推进、多元化快速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路子。2017年,宁波市各类专利案件立案1547起,结案1544起,结案率99.8%,其中专利侵权案件1477起,查处假冒专利案件70起,累计成功调解知识产权纠纷1948起,吸引北京高院等多家单位前来调研。此外,还在全国首创提出专利“培育+服务+维权”模式,整合金融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及专业商业秘密保护平台优势,形成从专利申请到维权全环节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尽管如此,宁波市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生态方面依然任重道远。当前,专利侵权易发多发,维权仍面临举证难、成本高、赔偿低等问题。特别是专利侵权“违法成本低”成为许多委员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公布了多起高额判决,如周乐伦诉新百伦贸易(中国)有限公司一案,一审法院判决赔偿9800万元(二审改判500万元),腾讯公司诉奇虎360不正当竞争判赔500万元。宁波目前尚未发生轰动全国的高额赔偿案。”有委员建议,法院要进一步加大对侵权案件的判赔力度,责令侵权人主动提供销售账册,并与律师开展证据收集、运用法律研讨,共同推进知识产权司法案件办理。


  要以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建立、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申报为契机,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加大对制假源头、重复侵权、恶意侵权、群体侵权的查处和惩罚力度,提高侵犯知识产权成本,发挥审判对创新保护的导向作用。要加快开展知识产权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有关知识产权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对不良信用记录较多者实施严格限制和惩戒,尽早形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社会调解和信用自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大保护格局。


  此外,因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已经集中管辖舟山、台州、温州和宁波本地的一审专利案件,对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尤其是培育一批懂外语、懂知识产权、熟悉外贸业务的涉外知识产权法律人才,每年选拔一批人才赴外学习交流(外省市、境外),也可考虑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业务一线如外贸公司进行跟班作业,以便熟悉业务操作流程。


  短评


  夯实“名城名都”建设基石


  “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这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宁波发展目标。建设“名城名都”,“产业争先”是题中应有之义。


  产业如何争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带来的强大技术支撑,必须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上先人一步、高人一招。而作为创新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越发重要,知识产权的战略作用日益突显。也就是说,只有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宁波才能实现“产业争先”。


  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力度大,其意义并不局限在推动“产业争先”上,还是一座城市营商环境优劣的“试金石”。试想,一个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知识产权可以被任意侵犯,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还肯留下来继续发展吗?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还愿意继续在此潜心研究、开发专利产品吗?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的抢机遇、抢项目、抢人才真正落地变现,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前提和根本。


  “宁波要与杭州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央对宁波发展的殷切期望。在唱好“双城记”中,宁波与杭州比,在发展的许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而且略一松劲还有被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危险。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制造业大市和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必须拿出百倍的勇气、百倍的锐气,在逆境中奋力向上,前进前进再前进。只有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引领发展,按照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具体部署,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价值高质量知识产权培育,我们才能唱好“双城记”,夯实“名城名都”建设基石,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记者 龚哲明)




  (编辑:汪诚 实习编辑:李星仪)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