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地域性造假必须深挖背后“保护伞”

文章来源: 中国商报
发布时间: 2017/12/25 17:44:00

  日前,公安部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春雷行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深挖犯罪源头窝点,摧毁犯罪产业链条,严惩制假售假不法分子,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据报道,当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形势仍不容乐观,制假售假活动还比较活跃,许多犯罪链条和网络尚未斩断,行业性、区域性、领域性制假售假现象依然突出。此次“春雷行动”,将强力围剿直接坑害群众利益、危害生产生活安全、妨碍企业创新发展、侵害知识产权的突出犯罪,并且紧盯日化用品、妇幼用品、服饰箱包、汽车配件、打印耗材、机电建材等重点领域,特别是针对各地屡打不绝的地域性造假开展严厉打击和集中整治,让侵权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之前,曾有机构对制假售假市场进行过调查估算,认为我国“制假经济”的规模高达1270多亿元,国家为此年均损失税收约250多亿元。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的制假售假活动,已形成严密的生产、运输、走私、销售网络,规模也在日益庞大,不仅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而且也破坏了社会信用。


  那么,地域性的制假售假为何会屡打不绝?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制假售假的成本低,但是利润空间却很大,促使一些人不走正道,打上了制假售假的主意,甚至是无视法律铤而走险,从中牟取暴利。其二是不排除一些“地方保护”为制假售假开了“绿灯”。如今的制假售假,早已不是家庭小作坊式的制假售假,也非“游击队”式的生产模式,有的制假售假窝点甚至有相对固定的厂房、设备和工作人员,包括购买原材料、产品生产和销售等,都有自己的渠道与网络。对于这些制假售假窝点,当地职能部门不可能没有听到一点风声。但是,或许这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使得制假售假逐渐坐大成侯。


  此次全国公安机关对地域性制假售假开展严厉打击和集中整治,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这也是保护知识产权和净化市场的重要手段。但公安机关在深挖犯罪源头窝点、摧毁犯罪产业链条、严惩制假售假不法分子的同时,还应当深挖制假售假背后的“保护伞”,看看在制假售假的“产业链条”中有没有职能部门失职渎职的地方,有没有充当“保护伞”的人和事。因为地域性制假售假活动猖獗,说明当地的监管不到位,否则制假售假也不可能形成地域性规模。因此,只有深挖制假售假背后的“保护伞”,才能彻底清除制假售假滋生的土壤,也才能有效遏制被打击的制假售假活动死灰复燃。舒心萍

 

(编辑:晏如)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