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培计划”助推非遗保护传承 三秦大地面花绽放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发布时间: 2017/11/8 10:25:00

    陕西的面花全国闻名,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陕西农村使用最广泛的民俗礼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场合,当地农村都会制作面花。近日,53名民间面花传承人及从业者参加了历时一个月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拓眼界、提技艺、分享就业创业经验,其中不乏将面花这一民间艺术品做成“品牌产业”的传承人。如今,面花制作技艺已在三秦大地呈现出全面开花、男艺人增多、做大做强等特点。

 

  面艺人生撑起文化自信

 

  不久前,当记者走进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研培计划”毕业展厅时,眼前千姿百态、意趣盎然、各具特色的面花作品着实让人震撼。色彩缤纷的孔雀开屏、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憨态可掬的抓髻娃娃……令观者仿佛置身于四时八节的民俗文化宝库之中。这些以面粉为原料,用刀、剪、针、梳等制作而成的面花作品,便是根植于生活中的美,历久弥新。

 

  “要说蒸花馍,从我奶奶那辈算起,一直到现在我的两个女儿也加入,我们家祖辈四代人都做面花。”年近五旬的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面花传承人申红云说。她与丈夫惠相中在县城开了一家面花店,十年的辛苦经营,不仅赢得了好的口碑,也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慕名而来。“和华州区、合阳县的面花相比,澄城县的面花主要是将颜色入面,色彩浓重、对比鲜明,很像澄城人粗犷、豪爽、实在的性格。”申红云说,“今年3月在县文化馆的支持推动下,我们成立了澄城县红云花馍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注册了‘红云花馍’牌商标,这也越发坚定了我对面花这一民俗文化传承的决心和信心。”

 

  来自铜川市耀州区的崔百来是一位男性面花传承人。他说:“我的母亲是乡里小有名气的手艺人,剪纸、刺绣、面塑和农活儿都做得十分好。小时候我偷偷跟着学,但母亲当时很反对。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婚丧嫁娶时都做花馍,如今生活节奏快了,过去的传统花馍制作正在慢慢消失。这次培训听了几位老师讲的课,我明白了应该把这些传统的东西保护传承下去,一定不能让它消失。”崔百来语气里充满着坚定。

 

  同样,在渭南市蒲城县上王镇街道的“上王思民花馍铺”里,55岁的李四民每天都在忙碌地捏花馍。在农村,男人能捏花馍,人们都比较稀奇,李四民还因此接受了县、市电视台的专题报道。当记者问他店铺名的由来时,他说:“取我名字‘四民’的谐音‘思民’,意义为‘为民所思,为民所想’,我们已注册了商标。”每当周边有面花爱好者前来“取经”,李四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从不收任何费用。他说,前辈留下的传统文化不但要继承好,更要发扬光大。

 

  “面花是老百姓因生活需求而创作的艺术,保护民间面花艺术,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研培计划就是在探索一种新的传承与保护形式。”陕西省艺术馆非遗部主任修建桥说。

 

  非遗培训激发产业自觉

 

  “一个花面馍就是一件艺术品,民俗生活无不蕴含美的造型、美的装饰、美的色彩,蕴含着华夏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与创新精神。”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傅功振在培训中说。

 

  今年对于韩城市面花传承人闫秋云和王利贞来说是幸运的一年,对于韩城花馍来说,更是发扬光大的一年。“今年3月我接到了央视科教频道的邀请,向全国观众讲解韩城文化之蒸食花馍;7月又开始了央视二套‘魅力中国城’韩城花馍的制作。我以面花传承为使命,更以面花创造为骄傲。”闫秋云对此很自豪。“当我的龙形祭祀花馍走上央视‘魅力中国城’的舞台,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带动越来越多的人继承花馍技艺。”王利贞说道。

 

  从20多平方米到200多平方米,从6个人到40多人,成立4年的汉中市勉县琰然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陆续接收了全县部分下岗、留守、失业、残疾、贫困妇女的加入,使她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门路,实现了“居家就业”的脱贫模式。“这次参加非遗面花培训班后,我想通过合作社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同时为我县脱贫致富项目增加新技能。”来自勉县的王琰已将面花制作与脱贫攻坚成功挂钩。

 

  据悉,此次培训期间,学员们还专程前往陕西黄陵县、合阳县等地考察学习。来自合阳县的陕西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勤肖回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传承人王民政虽已76岁高龄,但他娴熟的手法、利落的动作仍令我们叹服。”

 

  黄陵面花中造型最复杂、制作最难的要数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的供品,其中《百鸟朝凤》《二龙戏珠》等属上乘佳作。然而,即使已经连续16年为公祭制作面花,王民政仍要花半个月时间反复琢磨,不断推陈出新。“以前的面花色彩单一,不易保存。”王民政说,“现在不但造型更加精巧,重要的是在揉面时加入了矿石颜料、盐水和防腐剂,让颜色艳丽均匀,保存时间更长。面花已经从食品衍生成为工艺品,人们也更看中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我们计划一方面改进面花的制作技艺,一方面扶持引导面花手艺人成立合作社,进一步将面花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孟军信心满满。

 

  53位传承人就像53粒种子,他们将执着传承自己的面花绝活,自觉做大做强非遗产业。随着面花被进一步推向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将会爱上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黄锋娟 任学武)

 

 

  (编辑:蒋朔)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