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剧种保定老调将在京演出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发布时间: 2017/11/3 14:09:00

    11月8日,国家级非遗剧种保定老调专场将在石景山文化馆百姓剧场进行演出。保定老调剧团原团长,现保定直隶老调艺术研究院院长杜振忠也会随团演出,他一生致力于传承并发扬保定老调的事业,保护老调的艺术火种。当被问到从事老调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情时,老先生说道:“最深刻的记忆是快乐!”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较于国粹京剧的细腻柔美,老调体现了北方的粗犷豪迈,以袍带戏和群戏为主。

 

  老调在清朝末年具戏曲雏形。1958年,老调剧团有幸为中央领导人表演,被邓小平称赞为“老调不老,保定有宝”。而后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剧团自排剧目《潘杨颂》也被拍成电影,获得巨大成功。“文革”期间,老调一度改唱京剧样板戏。1973年,老调恢复。“保定人爱老调”,这是杜院长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据他介绍,1978年,《潘杨颂》等一批传统剧目也得以恢复,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甚至有3个月都买不到票的盛况。

 

  1980年,剧团的创排剧目《忠烈千秋》也被拍成电影,剧团发展进入鼎盛阶段。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袭来,许多演员离开剧团下海经商,演员由初期的100多人逐渐减少到30多人,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杜院长坦言:“当团长的23年,最艰难的是没有人,不管男女老少,苦口婆心哀求其加入剧团,艺术水准难以保证。收入也大幅缩水,计划经济时代是100%领工资,市场经济后政策调整,缩减到只发2项工资的60%,还时常发不下来。”

 

  大环境发生变化,城市也不再有老调市场,剧团为了生存到乡下演出,“城市户口农村家,撇妻舍子走天涯”。为了保护老调的艺术火种能传承下去,杜院长在每年5-8月的市场淡季期间,带领剧团走出保定,走出河北,去往保定周边地区、山西等地参加庙会演出,做到淡季不淡,维持剧团的基本开支。

 

  此外,在市领导的支持下开展“文企联姻”。起初是为糖烟酒公司做宣传,“男人抬轿、女人举牌,还有扮小丑的、吹喇叭的,40多人的剧团吹吹打打,走街串巷进行表演,许多演员中途退缩。”杜院长说。捉襟见肘的资金,使得演出无法形成市场规模,更保证不了艺术质量,不是长久之计。

 

  随着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开始有企业家支持老调艺术的发展。号称“雄安鱼王”的陈爱军先生从小酷爱听老调,一直寻找机会回报老调事业,如今他在自己的餐饮酒店搭建了老调剧场,免费对喜爱老调的观众开放。

 

  在泥泞中摸爬滚打的老调剧团,一直在为传承和发扬保定老调事业做着不懈努力。仅在杜振忠任团长期间就编排了11个新剧目,最近又新编了3个剧目。

 

  保定市政府也重点关注老调艺术的保护及发展情况。杜院长介绍,文化局筹措资金重排剧目《金沙滩》,剧团100多名演员参与演出,许多未经大场面历练的演员得到锻炼,精进了艺术水平,演出也得到业内外一致好评。2002年,在政府支持下,保定艺术学校开始免费培训保定老调学员,如今这里培养的学员成了剧团的中流砥柱。2016年,保定文广新局任命杜振忠为保定直隶老调艺术研究院院长,进行保定老调的创新研发工作。保定艺校、保定艺术研究院、保定老调集团成为拉动老调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但作为保定老调非遗传承人,杜院长还是表达了自己对老调事业未来发展的担忧,保定老调讲求能文能武,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是他最大的遗憾。

 

 

  (编辑:蒋朔)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