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聚英才 强国建设筑根基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7/6 9:07:00

  进入2018年,各大城市抢人风波愈演愈烈,让人才一词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将人才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出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发展任何事业最基本、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亦是如此。

 

  为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每年初,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印发《落实〈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两年多来,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紧扣中心、狠抓落实,顺利完成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25个大项、85个小项工作任务,具体开展了164项具体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在顶层设计、政策引领、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高端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进展,实效显著。

 

  筑基强体 健全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发展,制度是核心。贯彻落实好《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必须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创新人才政策制度,打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全链条。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细化落实方案,建立联络协调机制,举办人才规划落实培训班,指导局内各部门和各地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落实工作。在此基础上,局内各部门和各地知识产权局梳理人才政策,全国知识产权人才选拔、评价、流动、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从事专利法务工作人员能报名吗?”“学历比较高的人才能不能破格?2017年下半年,北京市专利代理中级职称评审工作刚刚发文,就接到从业者1000余次相关咨询,获得强烈社会反响。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试点启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利代理中级职称评审工作。2017年共评审通过323人。2018年北京市还将探索建立高级职称评审序列。

 

  职称制度被誉为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将知识产权纳入职称系列,将激发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与人社部沟通,推动完善知识产权职称制度。2017年12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专利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天津等地也先后出台政策,在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员中建立职称评审制度。

 

  在人才选拔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完成《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办法(征求意见稿)》。制定并发布《国家知识产权局中高端人才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明确中高端人才选拔、培训、使用和考核等相关工作。人才流动方面,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干部交流实施方案》,共选派100余名局内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骨干人才和专门人才赴地方政府、地方知识产权局系统、社会团体、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单位交流挂职。此外,还通过向国家实验室等重点创新主体派驻知识产权专员等方式加强与相关部委、相关单位人才项目的对接,探索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专员派驻工作。

 

  同时,为激励知识产权人才成长,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继续开展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工作表扬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机制,推进江苏、长沙、天津、烟台、常州、重庆、中山等地的维权中心建立创新创业人才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绿色通道,指导维权中心对人才集聚区、重点人才及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对接机制,快速受理和解决创新创业者反映的维权问题。

 

  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同样离不开各地方的高度重视,江苏、河北、重庆等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地区知识产权人才规划,明确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目标和路径,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人才支撑;珠海市将知识产权人才纳入市级人才优惠政策,对知识产权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聚焦重点 完善人才结构体系

 

  十三五时期,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需要,优化人才结构和布局,缓解高层次和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缺乏的现状。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着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聚焦培养和选拔高端引领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大力开发支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急需紧缺人才,同时统筹推进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

 

  在知识产权领域活跃多年的专家学者,为强国建设贡献着突出的智慧和力量。2017年11月13日,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高级研讨班在北京举行,专家委员们在研讨班上畅所欲言,就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制定、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形势、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工作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为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做好知识产权智库建设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知识产权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调研、研讨等形式组织专家为智库建设出谋划策。作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排头兵,广东省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专家人才建设,持续完善了省级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推动广东中策知识产权研究院等民间智库发展,构建了多元化智库体系。

 

  在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国际人才培养方面,针对国际型审查人才进行培养,学习美、欧、日、韩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专利法律制度和审查实践,充分发挥培养对象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知识产权领军人才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每年组织举办领军人才全国巡讲10期左右,培训1300人。同时在化工、丝绸、陶瓷等重点领域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助力企业发展。经多轮磋商,与WIPO正式签署有关谅解备忘录,加强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作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有效途径之一,仲裁调解应发挥更大作用。为此,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强仲裁调解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指导北京、山东、广东等地构建了区域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专家库。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形成一支600余人的调解员、仲裁员队伍。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大力开发支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急需紧缺人才的有效尝试。

 

  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还通过举办知识产权管理、运营、知识产权金融等各类培训班、完善培训大纲与教材体系等有效手段,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企业知识产权高级管理人才、知识产权运营人才等培养力度;加强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和专利信息分析等五个一批知识产权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除仲裁调解队伍外,还通过全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选拔,评选出336人为第二期全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并组织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90余名专利信息领军、师资人才,针对6省市400家企事业单位及专利信息服务机构开展培训。围绕专利质量提升、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专利法修改进展和审查指南修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制度等13个专题举办公益讲座79期、知识产权高层讲堂5期、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课堂2期,培训社会公众超过2.98万人次。建立了一支约200人组成的国际化后备人才库。

 

  同时,知识产权基础人才工程也不断夯实。国家知识产权局紧紧围绕强国建设主题,聚焦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各环节,针对社会需求广泛开展知识产权高级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培训班、专利信息实务培训班、多层次分领域的专利代理人培训班等各级各类知识产权培训,提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水平。加强知识产权远程教育,着力开展知识产权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了包含38个模块217门课程的五个培训体系。开发制作知识产权相关移动和慕课课程,开发基于移动平台的微课程50门。

 

  双轮驱动  丰富人才培养途径

 

  2017年9月19日,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举行首届新生开学典礼,来自21个国家的91名新生济济一堂,他们是未来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事业的生力军。

 

  这既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高校合作培养知识产权国际化高端人才的新突破,又是知识产权学科教育的缩影。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推动落实《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和知识产权人才规划中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工作任务,与教育部学位办等单位沟通联系,积极推动高等学校在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增设知识产权专业,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知识产权二级博士点,支持同济大学开展知识产权交叉学科建设探索。高校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学历教育,重点培养懂法律、善管理、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已有76所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有超百所院校招收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有38所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学院。

 

  作为人才培养的另一种途径,多层次的培训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以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训力度为目标,逐步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为主要依托,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知识产权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同时,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等资源开展培训工作,并加强对青年创业的指导。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19个省(区、市)批复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26家,其中,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基地3家,仅2017年就举办培训100余期,培训1万余人次,打造了一支近千人的师资队伍。

 

  2017年,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稳步推进,实效显著。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人才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政策制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稳定、持续、创新推进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本报记者杨柳)

 

  典型做法

 

  上海

 

  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2+4工程

 

  上海浦东新区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2+4工程。

 

  2+4工程中的2是联合专业机构,陆续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实务教材和网上课程。包括联合上海大学编写《浦东新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100问》,为企业从业人员提供知识产权管理实务红宝书;联合国内知名的互联网教学平台沪江网,上线 知识产权微课堂,帮助知识产权从业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和掌握知识产权的实务知识。2+4工程中的4是针对不同的水平和层次,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人才培训和凝聚活动。包括已经推出的实务人才轮训班”“高端人才俱乐部企业总裁研修班,以及计划和高校、优势企业合作开展管理人才青训营

 

  其中,在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与支持下成立的东方知识产权俱乐部(OIPC), 成员主要以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为主体,致力于建设一个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的非营利性知识产权交流与分享平台。东方知识产权俱乐部成立以来,已举办供应链上的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管理等茶座、沙龙及论坛,在上海、长三角甚至全国范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企业总裁研修班着眼企业管理层围绕知识产权开展集中学习,唤起企业管理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自上而下地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研修班通过邀请业界专家和知名企业高管进行专题讲座和对话沙龙,既有宏观形势分析,也有微观业务指导,还有总裁总监的座谈交流环节,培养尊重知识产权的企业家精神。(昱知)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致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16年11月在同济大学成立。该学院整合上海市知识产权教学研究资源,搭建了国际化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平台。

 

  作为国内首家冠以国际头衔的知识产权学院,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创新办学体制,邀请了大批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采用全英语、国际化和贴近实务的教学模式,定位于打造国际顶尖知识产权学科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研究智库,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建设、上海市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全球源源不断输送高端、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

 

  2017年9月,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迎来首批来自21个国家的91名首届新生。与此同时,他们参加的学院与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办的知识产权法硕士项目、受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承办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项目同时启动。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日益密切,WIPO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知识产权合作协议的落实,也是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入合作的重要成果。一带一路项目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将为沿线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知识产权环境的改善及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拓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未来五年,学院将建成世界一流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拥有技术背景、精通管理和法律、具有国际对话能力、能胜任国际知识产权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打造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国际顶尖知识产权学科,支撑上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自贸区以及亚太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研究智库,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杨柳)

 

  北京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开展职称评审试点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职称评价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指导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规划发展,2017年试点开展了北京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利代理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工作。

 

  2017年,北京市率先研究起草并下发了《关于深化北京市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实行30年的职称制度迎来了重大变革。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积极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职称工作负责部门、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积极沟通,借鉴国家局和各地方知识产权局评委会的有效做法,增加知识产权专业,努力贴近本地区、本行业和本专业实际,形成试点职称评审标准。

 

  根据沟通方案,评委会2017年度职称评审工作暂按专利代理专业,以试点形式组织展开。根据试点申报范围、条件和申报要求,全市共有111家单位提交了申报材料,符合条件申报人数为365人,经过北京市专利代理中级职称评选委员会认真评审、答辩,共有323人通过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评审意见通过率为88.49%。

 

  此次职称评审对原有政策进行了调整。一是对试点适当放宽申报条件,取消了需取得专利代理职业资格证书的申报限制性条件;二是面向社会化开放试点,扩大申报范围;三是评委会探索试行了代表作清单制。

 

  此次试点各领域专业人才反响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咨询过千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化从业人才对北京市知识产权职称专业设置和争取开设高级职称评审报有很高期待;申报人数和评审数量居全国前列;知识产权分类人才专业分布广且专业背景特色突出;注重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并在答辩环节中尝试引入了海外在线评审服务模式。

 

  下一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将完善职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高级职称评审序列,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储备知识产权人才。(昱知)

 

 

(编辑:高云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