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7/6/26 6:48:00

  近日,“王牌逗王牌”的大戏在商标领域上演。6月9日,日本夏普株式会社(下称夏普)在美国起诉中国海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信),要求收回其在2015年合法授予海信的商标使用权,并要求对方赔偿其经济损失1亿美元。然而一周之后,夏普又撤回了诉讼。抛开曲折跌宕的“剧情”不说,这一事件再次为中国企业的商标工作敲响了警钟。


  “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商标等知识产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商标工作必须引起重视,不能让商标等知识产权纠纷成为‘成长的烦恼’。”上海社会科学院品牌专家李凌向本报记者表示。


  商标纠纷突如其来


  此次,夏普起诉海信的理由十分简单,系夏普认为海信使用“夏普”商标生产销售的电视产品质量差、价格低,有损于夏普的品牌形象。


  海信在应诉时表示,海信一直在双方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夏普”商标,不会放弃合同约定的“夏普”商标的使用权,而且其将会积极应诉。


  为何夏普在合同约定期间“出尔反尔”,起诉海信呢?其实背后另有隐情。据介绍,近年来,日本消费电子行业陷入低迷,日本企业海外市场大幅收缩。作为日本四大彩电厂商之一的夏普也不例外,近年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15年,夏普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夏普净亏损达339.8亿日元(约合2.74亿美元),夏普墨西哥工厂成为遭遇困境的代表之一。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夏普开始积极寻找“托管者”,希望通过商标授权的方式,将“夏普”品牌授予他人使用,以获得许可收益,并保障其品牌产品继续在市场中流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2015年,在夏普的邀请下,海信收购接手了夏普的墨西哥工厂,同时根据合同获得了“夏普”商标在北美市场的使用权,双方签订的商标许可合约的时限为5年,即2016年1月6日至2021年1月5日,海信为此付给夏普的商标许可使用费用为2370万美元。


  2016年4月,富士康科技集团的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斥资38.1亿美元收购了夏普66%的股权,希望通过夏普的品牌声誉改变自身形象,从低端的代工厂之路走上高端品牌之路。因此,夏普急于收回在海外的商标授权,不想在品牌上与他人分一杯羹。


  为此,夏普曾多次与海信交涉,欲提前终止合约,收回在北美市场的商标使用权,均被海信拒绝,于是夏普将海信诉至法院,并称海信生产销售的电视机存在低质、低价的情况,侵犯了夏普享有的商标专用权,并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索回“夏普”商标的使用权。但这一理由遭到海信否认。海信国际营销副总经理朱聃表示,海信接手使用“夏普”商标后,在美国市场投放的32英寸、50英寸、65英寸电视中,“夏普”品牌的价格指数均较之前有大幅度增长。


  打造品牌做大做强


  目前,虽然夏普撤回了诉讼,但此事在中国企业中产生了新的冲击波。对于正在“出海”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在商标授权中,被授权者应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依法保护,是商标授权中双方应该遵守的规则。”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张起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我国商标法相关规定,商标被许可人有义务保证使用被授权商标的商品质量。一般情况下,凭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注册商标的良好形象、经营理念,商标被许可人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较低的风险,使自身产品进入相关市场并被市场接受。


  此次事件中,海信获得夏普的商标授权后,将较为知名的“夏普”商标使用于自己的产品上,从而更易使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对打开北美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海信坚持按照合约继续使用“夏普”商标的理由。


  换个角度看,如果在商标授权中,被授权者如若不能恰当地处理自身产品和被许可商标的关系,过度依赖许可商标价值,忽略自身品牌打造,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许可合约到期,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再使用被许可商标,自身业务便可能会受到沉重的打击。


  业内人士建议,商标被授权者应时刻记住,其对于授权商标只是享有暂时的使用权,虽然可以借助被授权商标的知名度扩大自己的市场,但不能过度依赖被授权商标而忽略了自身品牌建设。企业应该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与商标,靠自己的商标去决胜市场,扫除因商标授权纠纷而阻碍品牌发展的后顾之忧。


  “中国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必须打造更多更好的优质品牌,努力将自身品牌做大做强,能有足够的实力向国外企业进行品牌授权,彻底摆脱‘成长的烦恼’,打造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李凌认为。(本报记者 赵建国)


  (编辑:石焱)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