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创新”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16/8/30 9:33:00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即将在浙江杭州举行。在这次峰会的主题词中,“创新”二字被摆在首位,在峰会上,“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将是重点议题之一,中国将和与会各方一起聚焦世界经济面临的最突出、最重要、最紧迫的挑战,为国际合作指明方向。而在这背后,是中国未曾停顿的创新步伐,中国通过自身的创新实践,为打造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源作出了积极贡献。

 

  阿根廷-亚洲事务咨询中心负责人古斯塔沃·希拉多指出,G20杭州峰会的主题及议程设置很好地响应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切实需要,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创新全球治理思路作出的重要贡献。

 

  创新成为发展第一动力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是创新在中国上升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引领了全面创新大潮的澎湃激荡。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中国所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被进一步定调,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观察可以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研究创新驱动发展,《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出台。

 

  创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与“三步走”相呼应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三个并行”的目标,即:2020年学术产出和资源投入总体量与科技发达国家相当;2030年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可媲美科技强国;2050年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于8月15日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25强。“中国2016年创新的强势表现不是由单一要素驱动,中国的进展体现在全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滕·芬克表示。

 

  在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署长华珮看来,中国科技发展如此迅速,很多科技成果都能很好地迅速投入使用。中国不只是经济贸易大国,更是科技创新之国。

 

  务实举措激发创新动能

 

  据悉,在G20峰会主办地杭州,每1000人就拥有43.95家企业,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99万家新企业创立。上半年,信息经济在杭州GDP中的占比高达23.8%,而同期杭州经济增长率达到10.8%。

 

  这样的创新故事,在中国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传递,汇聚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壮观景象,每天,人们都能看到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力地引领着中国经济破浪前行。谈及“创新型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时,巴西圣保罗研究基金会理事罗德纳博士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导下,中国各地的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技术创新和经济改善正在迅速成为发展主流。

 

  作为“双创”的主要群体之一,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备受关注。中国在部分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部署建设28个“双创”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清华大学将“双创”教育融入了人才培养体系,上海交大成立了上海创业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宣布启动了“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四川大学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等。

 

  2015年,教育部举办了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带动上百万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选派的参赛项目《指尖上的陶艺》,针对陶瓷企业传统生产销售模式致使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研发了集个性化定制、众创空间功能的陶瓷垂直电商APP,并获得了最佳创意奖。这个项目的创业导师认为,利用互联网思维让大众更容易接受略显繁复的陶瓷行业,将陶瓷定制做的更简单,价格更亲民,最终让每个人的餐桌上摆的茶杯、吃饭的餐具都实现个性化定制,让人眼前一亮。

 

  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也得到了不断的支持。2015年,各级政府共培训了1.83万名返乡创业人员,开展了近40万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据统计,2015年全国返乡创业农民工人数达到242万,共创办26.07万家小微企业。

 

  “原先总想着到市区打工多赚点钱,没想到回老家创业还有这么多扶持政策。”山东省胶州市西辛置村的宋文超说。前不久刚刚成功申领到一次性创业补贴和36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让小宋的公司得以正常的运转,生意有了很大的起色。

 

  对地方政府而言,投入“真金白银”,推动与支持民间创新,是孵化新兴创新企业的必要举措。今年,江苏省政府投入3740万元支持该省78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带动企业投资1.4亿元;郑州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提出大力引进和支持创投机构发展,对新注册的创投机构,按照其实际租用的办公场地,注册地政府给予不超过300平方米的三年内100%的房租补贴;浙江省温州市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助推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不止在经济领域,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中国也一直砥砺前行,践行着“创新”二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重大成果,成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骄傲。

 

  大批科技创新成就的取得,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务实举措密不可分。“2016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30周年,在基金委刚成立的时候,国家的投入资金是8000万元,而今年的投入达到了248亿元,30年间增加了300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介绍说。

 

  创新精神成为全民追求

 

  创新,不仅仅来源于政府层面的支持,社会各界也在用各自的方式表现着对创新精神的追求,“依靠创新促进发展和引领未来”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校车调度模型、自适应起落架、简易宿舍空调……自进入大学以来,南京小伙黄鸣阳先后与56个同学合作,完成了16个创新项目。“看到斑头雁在喜马拉雅之巅飞行,我就想,能不能做出一种飞行器,也像大鸟一样扇动翅膀飞翔?”去年,他研制的一种新型多段仿生海鸥扑翼飞行器获得国际无人机赛一等奖,被视为应用前景广泛。

 

  8月23日,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公布了第16届全球35岁以下创新者榜单,6名中国人入选,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副教授张一慧以及南京大学教授朱嘉等人。

 

  “设计人与机器之间交互界面的人工智能专家,希望利用技术更好地帮助人类变得更有价值,而不是打扰我们。”顾嘉唯对科技创新的未来满怀憧憬。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顾嘉唯领导了百度快速原型验证到产品化的创新团队,使得可穿戴眼镜BaiduEye、日常生活助理百度小明DuLight等各式自然交互设备相继诞生。

 

  偶然在大街上看到美丽的民族刺绣服装,采薇民绣创始人刘玺便疯狂迷恋上刺绣。去年,她与朋友前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进行实地考察,回来之后,她们开始通过“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的思路,将云南民族刺绣“跨界”到互联网平台上。大胆的创新思路,让刘玺开创了一条“政府+高校+公司+绣娘”的现代化民族刺绣产业链,打造了“互联网+非遗”的民族刺绣品牌。

 

  民众对于创新精神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在各个领域都在不断显现。

 

  “我一直想开一家餐厅,让消费者吃到放心的食材。”去年,江苏扬州的赵倩从瑞士学习酒店管理回国后,开设了一家甜品店。“店里主厨是我老公,我们一起在海外学习西餐,每天托朋友从国外寄来食谱书籍,法语、英语、德语的都有,我们有着自主研发的能力。”

 

  “现在很多病人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吃什么,如何科学调制适合自己病情的营养餐?为此我们打造了‘健康厨房’。”成都晋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肖俐介绍说,病人到他们那里可以跟医务工作者现场学习如何掌握营养餐的烹饪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的服务模式,赢得了民众的肯定。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认为,当前,中国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极大地释放了中国民众潜在的创造力,也必将再次证明,人才而非资本,才是21世纪创新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创新合作加速走向世界

 

  创新增长方式赋予了中国经济新活力,充满活力的中国经济也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机遇,在体量巨大的全球新一轮创新大潮中,呈现出了国际合作不断深化高效,相互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与世界各国加强创新领域合作,拓展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动世界包容平衡增长、绿色可持续发展。例如,中国通过双边渠道启动了一系列科技伙伴计划,与发展中国家共享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成果。2001年至2015年,中国累计培训了来自1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近万名科技人员。

 

  近日,一位外国人拍摄了一段在中国高铁上立硬币的视频。在视频里,硬币被放在时速约300公里的京沪高铁窗边,始终屹立不倒。这位外国人在视频中发表画外音称:“现代高速铁路既快又舒适,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全球高铁的领导者。”从2014年以来,已有近30个国家与中国洽谈高铁合作项目,中国高铁正快速走向世界。

 

  事实证明,中国创新可以成为国际合作的新增长点。

 

  谈及东西方创新合作,德国巴斯夫公司副董事长布鲁德米勒认为,“未来的科技创新也可以是从东方流向西方”。据悉,在以制造技术立国的德国,逾2000家中国企业已在德国落地生根,华为、联想等公司也在为德国民众提供物美、价廉、质优的“中国技术产品”。

 

  创新合作的内涵不仅仅是中国创新“走出去”,还包括将国外创新“引进来”。乌克兰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杰尼索夫带着国际领先的毫米波成像技术,自去年8月前往江苏靖江城北园区创办吉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来,短短一年已获得当地政府创业场所支持、“创业券”扶持、10万元启动资金和150万元项目资助,顺利实现产业化,新产品迅速投放美国、韩国等各大机场使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活动正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科技创新国际化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特点和内在要求。”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在首届德宏创新驱动国际合作论坛的致辞中如是说。

 

  “中国正在书写的经济增长故事,也应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故事。我们对G20杭州峰会充满期待,期待与中国合力绘就创新增长新蓝图。”印度德里中国研究所副主任郑嘉宾说。(叶晓楠 雷龚鸣 王湘云)

 

(编辑:蒋朔)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